读汪曾祺的《鉴赏家》
2009-09-19祝一勇
汪曾祺是一个美的追求者和创造者。“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1]“作家就是要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2]汪曾祺六十多岁写的小说抒情味最浓,写的美,《鉴赏家》是他六十二岁时的作品,主人公叶三的确是汪曾祺小说中最具抒情味又最美的一个常见的小人物,但却不平常。
一.叶三首先是一个好的大自然鉴赏者,生活让他拥有独特的审美眼光。
叶三知果树。
首先他是一个俗人,小果贩,属于平民阶层,地位极低。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先熟悉果树,花大力气找到第一手货源,搞清进货的渠道。为此,他甚至熟知四乡八镇内每一棵果树的情况,这是他做生意成功的第一步。其中的辛苦是别的果贩难以做到的,更难得是,他能在辛苦中忙里偷闲,在四处走动中欣赏多处景致,领略各地乡风。
叶三是一个懂生活的人,懂得如何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积累知识,寻找快乐。可以想见:当他发现一颗好果树上挂着好看的果子时,他会多么欣喜!一个不爱果树的人,怎么可能找到好果子?
叶三爱果。
他卖的果子大、甜、香、好看,得四时之先,并按节令来卖,以至于许多人是看到他卖的果子才意识到现在的节令的。他是一个好的生意人,完全掌握了果性,卖果子时更像一个艺术家。作者醉心写到:“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叶三卖出的虽然是果,是货物。可他搜集的却是大自然的精华和灵气,是他独特的审美眼光的发现。
所以,他也怜惜果子。他的果少而精,只求保证质量,从不考虑如何多卖多赚钱。(他只专给二三十家大宅门送果子)物质上的知足不贪为他取得了良好的信誉,也获得了当地富贵人家的信任。一方面,他能比较顺利地进出富贵人家,从而有机会结识有识之士,另一方面,生意上的成功也保证了一定的经济来源,这是他人格能与别人保持平等的重要基础。
应该说,叶三首先是一个好的果子鉴赏家,他鉴赏的是大自然的天然物品,是生活锻炼了他,让他拥有一双潜在的审美慧眼。不然,他怎么可能和大画家季匋民相识、相知到相惜,演绎出一幅现代版的高山流水画卷图呢?
二.叶三对绘画艺术及对人本身的鉴赏也有较深的造诣。
叶三先是识人。他能识别画家季匋民,并能与之交往。
当地那么多的达官贵人,他为什么独独仰慕季匋民?难到仅仅因为季匋民是有名的大画家?
应该承认:叶三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叶三的这种本事可能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职业特点。他能与多方果树园主搞好关系,与他们熟得像是亲家一样,又能与二三十家大宅门常年保持友好的生意往来,也能与两个成器的儿子和睦相处。生活的确像人生的老师,谦卑的地位和艰辛的小贩生涯将叶三塑造成一个随和、谦让、极好打交道的人。他知道什么样的人如何交往,更知道交往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季匋民却不是一个好打交道的人。季匋民是一个骄傲的人,雅而怪。
这也难怪!他是一县人引为骄傲的大人物,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大收藏家,大财主。他从不当众作画,最讨厌听人谈画,更不喜欢与人应酬。(见《岁寒三友》中的介绍)他佩服的是扬州八怪。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云:“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季匋民的雅趣是追求一种清雅高逸的境界,以维护自己相对独立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也可以说,是对当时市井俗气的拒绝。可他却把看似俗人的叶三当朋友,当知音。这就怪了?
怪吗?叶三可是比别人更懂季匋民,他骨子里所仰慕追寻的正是季匋民这种文人的生活情调与欣赏趣味。俗和雅本非绝然相隔,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你看叶三那么爱画!
叶三爱画出于本心,出于天然的兴趣。他大概在季匋民这里第一次发现了“第二自然”:一个构筑的自由的心灵世界。季匋民收藏的画和他笔下的画一定深深地震撼着叶三:他平时欣赏到的自然景致的色彩和线条,那些朦胧的审美印象,尤其是那些郁结在心头的余绪,不平之气,那些似曾相识的东西原来在这里都可以得到表现,得到释放,得到升华。
叶三没有理由不给季匋民最先送去他搜罗到的最好的水果,叶三没有理由不敬佩季匋民。季匋民把他心中想说的话,想唱的歌,想哭的调,全都画在纸上了。他一去就是半天,磨墨,抻纸,看画,哪里是做生意送水果,完全是一个地道的粉丝。
叶三的果子太好了,甚至改变了季匋民作画的习惯,边画边喝酒边吃一片水果。
而真正让季匋民动心的不是叶三的果子,也不是叶三爱画,而是叶三懂画。
叶三真的具有很强的艺术鉴赏力。
叶三看季匋民作画时就能与他产生艺术共鸣而达到忘我的境界。请看:“他站在旁边很人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
强烈的艺术感染能够让叶三不知不觉的轻易地进入画境,与笔下人物血脉相连,与花草树木一往情深,与季匋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达到了情投意合、如醉如痴的地步。
叶三品评他刚画好的画时又能一语中的,说中要害精髓。如: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熟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一定不会忘记下面的经典对话。俞伯牙演奏了一曲《高山》,锺子期说:“好啊,多么巍峨的泰山。”俞伯牙又弹奏一曲《流水》,
锺子期马上赞道:“好啊,多么浩荡的江河!”
如果两相对照,简直如出一辙。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更有甚者,叶三还能直言指出画中的瑕疵。他简直是优秀的批评家了。文中有一细节。当季匋民兴奋地画了一幅有好些莲蓬的墨荷时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实践出真知。叶三的不平常在于:他虽只是一个贫贱的小人物,却拥有读书人都难有的审美眼光,具有鉴赏所需的各种经验、知识、趣味、能力等综合的鉴赏要求和水平。《论语·先进》云:“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民间野人的视野和智慧乃君子的活水源头,季匋民是知道的,不得不服。
季匋民佩服叶三的不光是他的艺术鉴赏力,更是他的可贵的人品。
三叶三又是一个好的被鉴赏对象,因其具有丰富的心灵,高雅的志趣,高尚的品行。
一是真性情。叶三对大自然的爱好及爱画都是出自真心,没有任何物质利益的趋动,即具有非功利性,不参杂丝毫利害计较。因此,他对季匋民的赞赏是出于肺腑,既不巴结求财,也不献媚讨赏,更不因结识名士而抬高自己,这正是当时围绕在季匋民身边的所谓达官贵人所没有的。
二是轻物质钱财而注重精神追求,这是至关重要的。叶三对大自然的爱好及爱画、赏画实际上是“雅”的生活情调,这是一种从有限的日常世俗生活中呈现出来的通向无限的情致,是“在一种意义上形成一种新的创造。”[3]它使得叶三能够超越世俗眼光唯求精神自由,它焕发出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身上的美和诗意。在这点上,他与季匋民实质上是相同类型的人,这也是季匋民能够轻易超越世俗的阶层、门地差异的观念而同叶三成为知音的根本原因。
三是重情重义。
有些事可能是季匋民知道的。叶三是为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开始是为看他的画,后来就纯粹是为友情了,他原本不用卖果可在家安心养老的。当他偶尔在一家柜厨的玻璃里凭借自己精湛的鉴赏力发现了四幅前代大画家的真品时,他免费送给了季匋民,他知道季匋民是最喜欢最佩服这真品的作者和画风,他认为只有季匋民才配拥有这些真品。对于季匋民送给他的画,他当作最宝贵的财富,一张也不会卖,他过五十岁生日对儿子的唯一要求是将季匋民送给他的画拿出去装裱好。
还有两件事是季匋民所不知道的。
一件是季匋民死后,叶三不再卖果,但叶三会按时寻鲜果到坟上祭奠他,这情节很像锺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终身不再弹奏。
令人震撼的是另一件:当叶三死时,儿子照他遗嘱将季匋民送给他的画放进棺材,一起埋了。他为什么埋画?
叶三是在季匋民这里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追求的。画里有一个艺术的世界,心可以自由的翱翔;画里又是一个友情的世界,高山流水颂知音。叶三一定是想在九泉之下再寻季匋民谈画论道。叶三的这些想法,那个曾想买画的远道而来的日本人(也是一个鉴赏家)怎会理解呢?还有读者会用现代商品眼光说叶三是傻瓜,糟蹋艺术品吗?
为什么一个常见的小人物会如此的不平常?
这就是汪曾祺对世俗生活和平凡小人物的认同和赞赏。“对作家来说,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用充满温情的眼光看人,用善意的微笑看世界”。[4]反映在作品中,就是要表达作家对平凡小人物的美好善良品行进行赞美。这就是汪曾祺士大夫式的唯美倾向。“作家要有思想,所谓思想即是作者所发现的生活中的美和诗意”。[5]“作品就是要用普通朴实的语言把生活写得很美!很健康!富于诗意”。[6]
《鉴赏家》的魅力就在于:在一个世俗的世界里同时表现了另两种世界,即诗意的艺术世界和浪漫的友情世界,叶三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晚翠文谈新编》,三联书店,2002年版,P11。
[2][4][5][6]汪曾祺:《汪曾祺全集·散文卷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227,P310,P280,P285。
[3]休谟:《人的知解力和道德原则的探讨》,转引自冯天瑜主编:《文人雅言》,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P9。
祝一勇,男,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