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读
2009-09-19刘泽华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文字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可见,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但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语文教育的症结主要在阅读。学生厌倦语文,阅读普遍处于被动、低效状态,教学效果不明显。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一.在读中感知、理解
理解把握好一篇文章,必须建立在对文章内容熟知的基础上。那么,读是熟知文章内容最好的途径,可朗读也可默读。在通常情况下,朗读又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加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既重视学生的读,也重视自己的范读。首先不妨让学生试读,按照自己的读法去读,尽量读出声,在有问题的地方(如读音、读法)做上记录。然后不妨抽学生读,检查读的效果。长期如此,可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且,带着问题去读,使学生读思结合,可避免学生读书不认真、走样子。如,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由于诗歌在语言上所具有的含蓄性、凝炼性,学生对诗歌的内容难以把握,我就在读上给学生以引导,加强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如诗中的“望”字,读时应声音延长,以体现黄河的高远。“奔”字应快读,以体现黄河水流速度之快,“掀”字应重读,以表现黄河水势的浩大。对“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一句要读出黄河水的那种高低起伏的感觉。这样一来,学生对诗中的语言就有了一种形象的认识,多读几遍,感觉也就出来了。找到了感觉,也就有了兴趣,对诗歌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
二.在读中评价、创造
学有所思,读有所得。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与认识。对文章、文段的阅读,学生在读了之后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这也是衡量学生阅读水平的一个标志。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由于课文本身故事性强,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可采取自由阅读的方式先去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再引发议论,就一些词、句提出疑问,让学生反复地去阅读,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当问到学生对“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一句的理解时,就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理解。有的学生理解较狭隘,只能就事论事。有的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经历去谈,思维有所拓展。也有学生阐释得很精辟:“一个人只要有理想、有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没有关系。”“是金子就会发光。”这样的学生在读上下了功夫,跳出了文本自身,不但对阅读内容作出了合理评价,更可贵的是读出了新意。这也是语文教学中需要努力培养的一种能力。
三.在读中体验、享受
一个人在成长阶段,读到了他该读的书,那是很幸福的。文章之美是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意蕴美的大综合。欣赏文章的美,应经过由感性到理性,由外部到深层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最终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读朱自清的《背影》一课,在读到父亲送我到车站并一定要亲自去给我买柑橘一节时,更是让人感动、流泪。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描写了父亲艰难的动作,一个可敬的父亲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读者心中。这样美的文章不去读,不用心地读,也就谈不上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对文章美的欣赏。在教学中,我分别尝试了让学生慢读、细读、入境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逐步去体验,得到美的享受。
四.在读中提高、完善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阅读方法的正确运用是提高阅读效果的关键,因文体而异,因人不同。有些书可泛读,有些书则需品读,应帮助不同的学生掌握最少一种好的阅读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读、去体会,培养一种读书的能力,而不能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让学生当听众,被动地学习。要让学生在读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学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就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必能受益无穷。
刘泽华,贵州印江新寨农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