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文学活动中进行诗歌教育
2009-09-19王雪艳
校园文学活动是在课堂学习以外,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各种与文学相关的活动。在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视角下,校园文学活动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校园文学活动获得文学体验、提高文学能力。在校园文学活动中进行诗歌教育不仅要关注诗歌作品形式、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强调对学生进行诗性和诗人气质的培养。
1.挖掘诗趣
在校园文学活动中进行诗歌教育,首先要挖掘诗趣。这其中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提高有关诗歌的文学活动的外在形式的吸引力,其二是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理解世界,进行体验与表达,通过诗歌感受这一媒介把握世界的独特魅力所在。因为有关诗歌的校园文学活动是在与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争夺学生的课外时间,所以要求这种文学活动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能够在与上述课余活动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首先,要组织面向全体师生的读诗、写诗活动;其次在重大节日、发生重大事件时以诗歌朗诵、创作为基础举办综合性诗歌晚会;最后,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定期邀请学生喜欢的知名作家、诗人来校讲座。教师的率先垂范、文学活动本身的关乎时政以及名人效应等等措施会增强学生对有关诗歌的文学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积极性。
2.体会诗境
在校园文学活动中进行诗歌教育,其次是要引导学生体会诗境。体会诗歌之境是一个过程,包括寻找解读切入点,反复品味诗歌语言,重构诗歌意象,感受诗歌蕴意,体验诗歌意境。体会诗境,一要以板报、宣传栏、网站为阵地,开展诗歌欣赏与点评。作为校园文化的最直观体现,这些宣传媒介选择刊载的诗歌使学生耳濡目染,只要稍加点拨,给学生指出解读的路径,就能引导学生得到最真切的感受。二要以文学社团为依托开展诗歌朗诵、讨论活动。在文学社团的日常活动中可以定期开诗歌朗诵会和讨论会。情真意切的朗诵往往是表演者用语言、情感及手势对诗歌最完美的诠释,很容易将观众带入诗的意境中。有关诗歌理解的讨论活动更是学生体会诗境的绝佳途径。诗歌本身的多义性与模糊性提供了多种理解的可能,而不同欣赏个体的期待视野又各不相同,各抒己见的讨论建构了学生理解诗歌的多元视角。在交流对话中学生从不同切入点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3.抒发诗意
在校园文学活动中进行诗歌教育,再次要引导学生抒发诗意,即用诗歌表达自己,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生活体悟。第一,要选取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触动学生心灵、切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校园文学活动主题。重大的历史现实事件、身边发生的见微知著的小事以及关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都是可以选择的主题,只有创设了具体的情境,学生被深深触动,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才能尽情抒发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第二,鼓励学生抒发诗意,教师不但要率先垂范参与创作,还要对学生的诗作进行评点指导创作。在参观或社会实践后教师和学生就某一主题共同抒发诗意,进行诗歌创作,必然促使学生力求另辟蹊径而达到与众不同。而教师的评点将给学生的创作以鼓励和指正,保证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不断提高。第三,努力开辟师生交流心得、发表诗作的多元空间。除了常规的手抄报、宣传栏、板报、广播站外,还可以办文学社团会刊,建立文学网站。这样可以保证诗歌创作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只要想抒发诗意就可以与同学分享你的情感和体验。
4.构建诗性
在校园文学活动中进行诗歌教育,最后要构建诗性,即引导学生由爱诗、读诗、写诗到将诗对世界的独特关注方式、诗的超越思维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中的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模式,表现出平庸、功利、实用的价值取向。而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其本质是发现、求知和超越,可以改造和提升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具体作法是让读诗、写诗成为校园生活的一个部分,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写作大赛,并对“校园诗人”给予奖励和推崇。同时在校园文学活动中,教师分析、评点诗歌时应该注重诗歌方法与本质的解读并与学生生活本身相联系。引导学生将诗歌中蕴含的不懈追求、勇于探索、深沉思考、跨越主客的精神本质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诗性人格的构建是“诗意”地学诗的最高追求,促成学生谱写诗意的人生,能够“诗意”地生活。
王雪艳,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