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游山玩水无关
2009-09-19刘畅
刘 畅
其实我们把青春或时间、金钱或物质基础放在一起看,他们永远是对立的机会更多。
就好像是《我要去桂林》里面唱到:“我想去桂林啊,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啊,司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什么是搭车
在17天的国内旅程中,我们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司机,在大大小小的车厢中享受交谈和车窗外各色的风景。越往西走,越多的在大货车上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大货车司机非常热情,出人意料地在镜头前很放松,天南地北无所不聊。
在吉尔吉斯斯坦,语言不通。我们用手机拍照然后利用蓝牙传至我们携带的戴尔小型无墨盒打印机,立即打印,一些吉尔吉斯斯坦牧民惊奇地看着自己的照片被当面打印出来,高兴得手舞足蹈。
支招:因为搭车的方式,整个片子会有很多拍摄车内成员的情况,索尼小高清加广角附加镜可以很好地拍摄狭小的车厢内部的成员采访、并且在不方便用三脚架的情况下,做自拍很适用佳能小高清比较沉重,我们用来拍摄环境和徒步中所遇到的事件,搭车过程一旦上了车很少有停下来的时候,偶尔遇到好的拍摄时机,用佳能配合三脚架可以拍到壮观的沿途风景。在下一次搭车旅途,我想寻觅一款轻便的小高清用稳定器,因为车里实在是太颠簸了。
我们争取每天都把拍摄的带子采集到笔记本电脑里,并将其转到1.5T硬盘里进行保存。每天的拍摄没有固定的计划,完全看我们所遇到的人和事,漫长的旅途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站都很精彩而且出乎意料,所以只能大概做一个计划,总共150盘带子7月初拍摄了快30盘,看样子我们到土耳其之后还得补充一些。
支招:这次旅程中因为我们是自费出行,没有大制作的准备计划、调研时间与资金后盾,但纪录片是多种多样的,在搭车旅程中也需要不断调整创作理念,与未知的每一天亲密接触、
《搭车去柏林》播出预告
在完成一万公里的行程之后,我将和旅游卫视的编导们一同制作整个系列片的后期,最终形成一部10—15集的系列片。
利用每天零碎的时间,我做一些简单的剪辑,将在网上完成一些片子的上传,更新速度差不多是每星期一部5分钟短片。网传的片子只能做到一种很感性的对旅程的直观表现,因为拍摄的素材非常大,很多内容得以后细细修整。
截止到7月初,我们的片子包括一部出发前的宣传片、两部从北京出发到达新疆哈密的片子,以此介绍我们在国内搭车的有趣经历。
在吉尔吉斯斯坦,我开始相信,这次旅程的精彩程度将大幅增加,对我们来说绝对是最传奇的经历。
《搭车去柏林》精彩语录
(引自谷岳6月23日博客)
第13天。今天开始往南疆走。国道314的路上有一排餐馆,我走进一家餐馆开始问一个开小车的司机……我跟他解释我要搭车去德国的柏林,他回答:“你走错方向了!我是往西走你应该往东走。”
“往东?柏林是在咱们的西边呀!”
“不对,你要往哈密的方向走。”
“哈密?然后呢?”
“再往北京走。”
“北京?”我更纳闷了。
“对,然后再坐飞机什么的”……
公路片经典范儿
NO.1《在路上》(195/年)
我们看到了作为年轻人应该有的与世俗对抗的勇气和纯净的对生命的爱。《搭车去柏林》更大的是受到这本书的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本书在美国出版后,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穿上破牛仔裤开始在全国免费搭车旅行。(图注:该书作者杰克·凯鲁亚克。美国“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
NO.2《摩托日记》(2001年)
了不起的影片。文艺青年必看之。真实改编自切格瓦拉在环游南美旅途中写下的日记,目记的结尾成为名句:“写这本日记的人……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现在的我,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漫游南美洲对我造成的改变,远远超过我所能预见的。”
NO.3《荒野生存》(200/年)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导演西恩潘探寻“在路上”的心理过程,描述现代人离开一切现代文明,远足阿拉斯加荒蛮之地体验生活、精神放逐的独特过程。
NO.4《逍遥骑士》(1969年)
不受时代改变的公路片。虽然两位主人公现今已是皱纹满面,但当他们再次骑着摩托以影片那身行头出现在众人面前,粉丝圈却有增无减。
NO.5《乐满哈瓦那》(1999年)
维姆·文德斯城市笔记的音乐篇。数码摄像机穿梭在充满拉丁风情的哈瓦那建筑和风土人情之间。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NO.6《最遥远的距离》(200/年)
三个年轻人逃离都市,出发去寻找最遥远的距离,以此来到达最接近自己的地方。据说桂纶镁出演片中角色之初,一度陷入戏中变得情绪焦虑,在剧情发展中逐渐轻松,不知道这是否印证了“远足”带来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