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分钟 一世界

2009-09-19

大众DV 2009年8期

高高低低的建筑、大大小小的河流、方方圆圆的广场、进进出出的车辆、熙熙攘壤的入群、吃喝拉撒的琐事、孤单喧哗的生活、秩序嘈杂的市井……

光影变幻,只有一分钟。

似水流年,只有一分钟。

但影像的一分钟,不尽然是关乎时间。

用一分钟来衡量影像的长度,太长,转瞬间就会有许多灰飞烟灭;太短,每一秒都写不尽难熬的等待。

影像一分钟,生出一世界。

“城市一分钟”

“城市一分钟”是“一分钟”基金会和荷兰Doc 24/VPRO(荷兰公共广播机构的数码纪录片频道),荷兰艺术、设计和建筑基金会,荷兰中国艺术基金会和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共同策划的一个项目。

“城市一分钟”的拍摄主题为“城市肖像”。每个城市被分成24个“一分钟的肖像”,每个肖像代表着一天中的每个小时段,每部影片部是艺术家对他所生活或居住过的城市的个人印象。

这些视频作品除了在网站www.cityoneminutes.org和数字电视上播映以外,将会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展映。同时所有提交作品都将参加2009年“一分钟”基金会的影像竞赛单元。

在cityoneminutes.org,你可以看到超过100个城市中的每个小时段的所见所闻。艺术家们在全球各地拍摄下他们对那些城市生活的个人印象。在这个网站上你可以用时间和地点等多种搜索方式进行浏览。例如:按照北京24小时的生活或探索每个城市的早上5点至6点之间的生活等等。

从中,你会发现这个城市的白昼竟然与黑夜有着如此的迥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瞬息万变。一位艺术家将呈现城市9点至10点间的一分钟,完全有别于另一位艺术家带来的10点至11点的一分钟。以此类推。24个一分钟,24小时里的城市肖像。

北航“一分钟”

五月,“一分钟”工作坊来到北京,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合作,展开了为期十天的“发现生活”的拍摄训练。

工作坊主持人:马琦·雅克(Maartje Jaquet)和达里奥·巴迪克(Dario Bardio)。参加者为北航师生、电影学院学生20余人。最后有11人完成了作品。

作为北航新媒体艺术学院的老师,我怀着巨大的好奇参加了这次工作坊,并记下了这份“工作坊”的日记。

5月16日周六工作坊第一天

关键词:Kill your darlings

内容:本次工作坊创作主题、创作方法介绍。在简短的自我介绍和相互认识后,工作坊主持人马琦和达里奥介绍项目:

1项目主题:城市肖像。本次工作坊最终要选取24部关于北京的一分钟影像作品,分别拍摄城市的不同时段,代表城市的一天24小时。

2一分钟作品长度要求拍摄者必须精简和选择,达里奥称之为“killyour darlinss”(直译为:杀死你的“心肝宝贝儿”。对拍摄者来说,素材就是他们的“心肝宝贝儿”)。

3强调拍摄者关注城市外部特征和早晚变化,确定个人拍摄地点,最喜欢的时间段,明确何为个人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城市现象和景观。

4强调关注城市的声音。观众能从纯粹的声音中得到什么信息?哪些声音来自于哪些特定的地点?

5反复强调统一最后作品的视频参数设置、压缩格式、画面比例等硬性格式。

6展示了马琦和达里奥的一分钟影像作品。

马琦和达里奥向大家介绍他们各自完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马琦倾向于发现和等待生活中的细节之处和精彩之处。平凡的生活经过她的眼睛细节迥然不同,非常精彩。达里奥倾向于表现历史和时间、空间的流逝和运动。他借助特效软件表现同一地点建筑在不同时间和历史时期的转变,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北欧古典肖像画中人物面部、衣饰的转变。

据说当这两位一同外出游览时,一个是四下游走、拍摄和捕捉生活的种种细节。一个不耐烦的等待,因为他早已拍完了他感兴趣的建筑和素材,需要回家做大量后期特效工作。

家庭作业:下堂课每人带能代表自己性格特色的作品,做两分钟的展示,作品的意义广泛,也可以是自己做的蛋糕美食。

5月17日周日工作坊第二天

关键词:各显神通

内容:各自展示作品。

5月18日周一工作坊第三天

关键词:上传、反思

内容:未展示完的同学继续展示自己的作品。

晚上马琦花了点时间,教会了我用flickr网站在上面上传自己的作品,并给我看了她在上面的一些作品。我非常感动,原来她初到北京两三天时间,已经拍了北京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精彩细节,摄影和视频作品都已经呈现在她的空间里。我在学校里每天觉得乏善可陈的生活,在她的观察中表现出让我几乎不敢相认的面貌。

家庭作业:请各位想想自己对北京感兴趣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段?

5月19日周二工作坊第四天

关键词:地图、北京、感受

内容:讨论拍摄主题。

大家随机分成小组,分别讨论自己对北京的什么地方感兴趣,对什么时间段感兴趣。然后各个小组选一个代表陈述,达里奥根据大家的陈述在北京地图上标明具体的地点。

最后在各小组提交讨论意见时,很多人提到对雍和宫感兴趣。因此马琦和达里奥决定带领所有的工作坊成员集体去雍和宫拍摄,顺便交流一下基础的拍摄技巧。上午的工作坊结束后我问马琦,拍摄是以个体为单位还是小组为单位进行。她说当然以个体为单位进行,但是因为摄像机数量的原因,可能需要两个人合用一台摄像机,有的拍摄可能是在晚上进行,所以更需要考虑作者的安全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出行好一点,这更使我体会到马琦的细致。

5月20日周三工作坊第五天

关键词:短、平、快

内容:学习拍摄知识。

因为很多同学以前没有用摄像机实拍过,也没上过专业的拍摄课程。马琦和达里奥给大家现场演示了如何使用摄像机,摄像机的推拉摇移,不同的机位各有什么含义等拍摄基础技巧和知识。

每天中午,和马琦一起午餐的时候,发现她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部不放过,喝的菊花茶,吃的中国菜,饭馆的椅套,饭馆工作人员的午餐……她统统都要拍下来,而且反复拍。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吃得非常慢,吃完了还要坐在那儿喝半天茶。通常我们吃完了,餐厅里其他的客人都走光了。

5月21日周四工作坊第六天

关键词:疯狂、拍摄

内容:达里奥带队去雍和宫拍摄。

路上,达里奥比较详细地跟我讲解了他们带来的索尼高清摄像机怎么用。这是我第一次用高清摄像机拍摄。

到了雍和宫,大家一阵瞎拍,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拍,不太明确要怎么拍。我浮光掠影地拍了些,忽然明白在草场地为什么很多的纪录片会

被老吴(吴文光)痛骂一顿。因为这些作者在拍摄时真的不太明确自己要拍什么,所以镜头总在不确定的胡乱晃动中。我想我在雍和宫的大多数素材属于这种状态。

从雍和宫出来,一行人又转到后海,在后海及周边所剩无几的胡同里转悠。大家拍了很多后海特有的

景象:绵延不绝的人力观光三轮车,后海的酒吧、咖啡馆,胡同的大杂院里密密麻麻的电表,各家不一的信箱,胡同里形形色色的小门脸等等。

在后海附近的一个街区花园里,看到了很多下棋、打牌的闲散的老人。他们给了我提示,回家后,我静下心来一想,感觉自己今天在雍和宫和后海的拍摄状态像一个猎奇的外国游客。这些景象不是我最迫切关注的生存状态和话题。我决定明天就我自己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生活范围开始拍摄。

5月22日周五工作坊第七天

关键词:平静、平静、平静

内容:大家开始分头前往各自拍摄地点。

马琦和赵佩去了雍和宫拍摄。

达里奥自己坐地铁外出拍摄。早上六点起来,我按照昨天的设想,到我家附近的元大都遗址公园附近拍摄早市和公园里晨练的老人。偶尔走进公园,部能看到公园里很多非常开心的老人,一旦走出公园来到大街上,看到的就是阴沉着脸或面无表情匆匆赶路的行人。我想通过拍摄发现公园里老人们心情开朗愉快的原因。

老人们的晨练项目太丰富了,但后来我循着抑扬顿挫的胡琴声,在一个凉亭遇着一个拉二胡的老人,他正在指点一位年过半百的徒弟唱戏。我被琴声吸引,在那儿拍了足足两个小时,端着摄像机一动不动像个石头,被琴声和老人的专注感动了。

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想起昨天在雍和宫看到的川流不息的上香礼佛的游人,每个人都闭目默祷,祈求宁静和幸福,但是我看到在他们脸上写着疲倦和匆忙。今天拍摄的老人们,尤其是这位拉二胡的八旬老人,我在他脸上看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仿佛浑身发着光。

5月23日周六工作坊第八天

关键词:剪刀手

内容:继续拍摄。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后期剪辑。

我现在已经有了好几个小时的硬盘摄像机素材和四五盘录像带的素材。除了参加这个工作坊,我在学院里还有一些教学任务。一直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一遍我的素材。晚上和马琦、达里奥一起吃饭时。我说起手头庞大的素材,达里奥笑晕了过去。他说这样的素材长度对一分钟影像来说太长了。我叹了一口气,是啊,我有这么多darlings需要kill。马琦说她的一分钟影像作品,一般素材部不会超过五分钟。在以后的拍摄中,我开始强迫自己面对拍摄对象积累情绪一直到自己感到不得不拍时,才开始拍摄。在拍摄过程中避免把自己当成摄像机三脚架,随时提醒自己结束拍摄。培养主动开始和主动结束拍摄,对我是一大进步。

5月24日周日工作坊第九天

关键词:技术、特效

内容:依旧分头拍摄、剪辑。

大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在把素材往电脑输入的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结果把带子抹掉了;有的被拍摄对象拒绝了;有的面临素材不够;有的想做特效,面临技术问题;有的想在视频素材上画动画,需要不停地劳作。在最后两天想解决这些问题,貌似不可能,但最后大家都完成得很好。

马琦被我拍摄的公园里的老人吸引,她晚上也去了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她给我看她拍摄的素材:一群老人在夜色中歌唱。她说她和老人们一起唱,这是她在中国拍的最美妙的东西,她要带回去给她妈妈看。

5月25日周一工作坊第十天

关键词:效率

内容:后期剪辑过程。马琦和达里奥针对每个人的设想和进展给出建议。

继续剪辑。与Afte r Effects、Finel Cut软件展开较量,大量的时间花在无用功上。但已经对拍摄上瘾,饭后习惯性的拿起摄像机四处溜达。往日几乎熟视无睹的生活因为拍摄而新鲜起来,细节被放大,眼睛似乎变成了摄像机的镜头。

在拍摄时更加注意构成、角度和素材的起止时间等自己以往一窍不通的拍摄入门知识(我以前因为从DV开始拍摄,根本体会不到专业摄影师对胶片的珍惜与尊重。以前看到想拍的东西常常把DV在拍摄对象前面随便一放就OK。拍摄时间也从不考虑)。

上午马琦还教了我Final Cut Pro软件的基本用法(她说的时候我好像明白了,自己用起来还是一团糟)。

在做过剪辑后,尤其是在自己初学软件,头疼剪辑的情况下,反过来促使我更关心拍摄素材的质量了,尽量争取一条就过,减少剪辑。因为明天就要提交作品了,大家都在抓紧时间做后期,或者补拍一些场景。晚上部在工作室忙到12点以后,有人想熬夜,被我劝走了。谢谢公园里的老人们,教会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5月26日周二工作坊第十一天

关键词:奥斯卡

内容:上午提交作品,下午集中对外展示。

上午10点,大家陆续把作品交给马琦和达里奥。

在提交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很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反复强调不能使用配乐,因为配乐牵涉到版权问题。二是他们很注意作品的最后“提纯”。比如马琦在看李岩提交的一分钟作品时,里面分为几个段落:日出、街景、地铁里困倦的白领。她建议李岩把一分钟的内容全部聚焦在地铁里上班族困倦的表情上,然后把片名改为《北京,你早》,背景时间在标题中交代了,内容变得单纯有力。(我非常喜欢李岩,这位医学专业的义务翻译不但在工作坊拍摄了自己的作品,还怀着巨大的求知心在几天内学了Flash、3DMAX、Photoshop等好几个软件,虽然部是基础知识,但是精神可嘉,超过所有的年轻人)中午,马琦和达里奥开始为大家的作品加上统一的结尾字幕,把作品按一天24小时的顺序排列起来。据说这些作品将用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荷兰馆的展示。

下午的展示时间到了,在学院多媒体放映大厅里,坐满了本院师生。放映开始了,我的作品《夜》:睡在马车上的夫妇,因为拍摄时间是午夜12点,被放在序列的第一部。在大家的24部作品里(也包括马琦和达里奥的作品),呈现出北京截然不同的24分钟。

作品展示完毕后,每一位工作坊成员上台领取荣誉证书,达里奥用了一大堆溢美之词精确地赞扬了每一位参加者,现场气氛完全是奥斯卡颁奖典礼。

真是难以置信,十天可以出这么多作品,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要是每天部像这十天这样有效率多好。我还有很多素材等待剪辑,我还要继续拍摄,我学会了两个剪辑软件(尽管是基本功能)

更重要的是,拍摄与观察让我的生活和心慢下来,静下来,从这种静和慢中我体会到久违的踏实、快乐和健康我只希望未来能够更慢,我们已经在快节奏中丢失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