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导向浅析
2009-09-18赵刚
赵 刚
一、港口物流的深刻内涵
运输是物流的主要载体,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物流的内涵正在逐渐扩大,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宽。港口在发展现代物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历史看世界港口的发展历经了3代:海运货物的装卸和仓储中心一货物增值效应的服务中心一国际物流中心。现代化港口既是货物海陆联运的枢纽,又是国际商品储存、集散的分拨中心,集物流服务中心、商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人员服务中心为一体。中国港口物流依托自身独有的优势,迅速挤身于中国物流市场,成为物流业的新锐之一。新时期的港口物流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特点:
第一,大物流。经济一体化促使港口物流必须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港口物流产业内部通过联合规划与作业形成高度整合的供应链通道关系。
第二,一体化。依托港口附近的物流园区开展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提供货物在港口、海运及其他运输过程中的最佳物流解决方案,包括腹地运输、报关、报验、包装、库存管理、提供金融、保险方面整合服务。
第三,虚拟链。港口物流必须是建立在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的高效虚拟供应链,供应链的任何一环都能达到资源、信息共享,实现总体功能最优化的物流服务目标,依托虚拟链形成覆盖全球的虚拟港。这些新特点,都是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不断完善其物流职能,研究现代港口物流功能完善的策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港口物流的现状殛发展优势
(一)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随着对外贸易的往来频繁,港口运输的得到了飞速发展,从而催生了港口物流业。我国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11万公里内河航道,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1460多个商港。港口和物流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物流涉及到综合运输,外贸货物的物流更以港口为最好的交汇点。在近几年,我国一些港口已建设起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如我国首个保税物流园区——上海外高桥物流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发货物分类、包装、加工、配送等新的服务领域,使港区的辐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得到新的提升。又如深圳港引进外资建设码头,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手段,开发港口物流园区。发展集装箱和散杂货集散、中转、拆拼箱、组装加工、海关查验等增值服务。天津港、青岛港、宁波港等,都加大了对港口现代物流的开发力度、正积极向物流型港口转型。
(二)我国港口物流存在的问题
国内其他港口如青岛港、秦皇岛港、宁波港等都纷纷开展其发展港口物流的研究,加大对港口物流的开发力度,积极向物流服务型港口转型。尽管近年来我国各沿海港口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在服务观念以及港口设施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环节薄弱。物流基础设施不足,将制约我国港口物流的长远发展。而且近年来建设的港口,如矿石中转港北仑港区、煤炭装船港秦皇岛和石臼港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黄埔港的集装箱码头等,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大连、青岛等港的原油装船码头等的港区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另外我国港口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港口码头泊位少,特别是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更少,集疏运条件差,中转储存能力低。二是信息系统存在“孤岛”现象,数据交互障碍重重。“一站式”通关方式未能广泛采用。我国沿海港口和大型港口的信息化投入较高。但是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特别是国际客户需求;对于搞好物流的重要性和长远性认识不足。而在内河港口则是信息硬件设施和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难以有效运用网络信息和电子技术进行现代企业管理。港口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资源系统配置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环节链。码头前方装卸与后方仓储、运输不协调,尤其是后方仓储,绝大部份存在堆场面积不足的问题。三是港口物流效率不高,物流服务功能有限,物流成本偏高。由于我国很多港口受到体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其港口服务功能局限于装卸、仓储、运输等传统物流服务,很少能提供全程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延伸和增值服务就更少了。因此未来我国港口的发展方向应是加快装卸服务型港口向物流服务型港口的转换,通过物流链以及增值服务形成港口服务优势,以提高港口竞争力。
三、我国物流业发展重点战略对策
(一)港口由单一的发展变多元化发展
港口物流的发展对策实现港口物流化,将功能单一的传统港口发展成为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是现代港口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所谓港口物流化是指港口地区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所处的经济环境特点,运用现代物流理念,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发展,形成一个以港区及广泛辐射地域为服务对象的综合物流网络。物流化的港口不再只有货物装卸的简单功能,由于采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和自动化运输、仓储技术,将各种现代化运输方式汇集到港口,以便将货物转运到海外和内陆的广阔腹地去,这时港口成为交通运输枢纽,发挥着转运功能。然后以现代化的运输为主线,将仓储、包装、配送、加工、信息服务等多种物流功能集成化,使港口从交通枢纽转变为内涵更广、层次更高的物流网络节点。货物不仅能在物流网络上畅通流动,而且可根据顾客的需求,在为顾客服务的同时,开展流通加工服务,通过加工服务使货物在港口转运过程中增值,从而达到提升港口功能的目的。
(二)将港口物流发展的总体规则战略化、导向化
2006年8月16日,国务院审议通过《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标志着中国沿海港口建改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状况,已经进入随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和发展的阶段,港口呈现出规模化、采约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港口物流发展的战略导向直接影响到港口物流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港口物流全球化的发展步伐,需要我们明确和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战略导向:
1、战略导向之一:建立港口物流中心。港口物流中心的基本形态一般有3种:全能型的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型的物流中心;商流型的物流中心。港口物流中心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为至高目标。为实现物流中心的目标,港口物流中心应具备物流集散、货物存储分拨配送、国际物流服务、市场交易、信息管理、服务咨询和增值性服务等功能。这突破了原有港口作为单一交通枢纽基础设施的设计理念。根据现代物流的功能要求对港口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功能多元化、标准国际化、布局合理化、管理现代化和运行高效化的改造,使港口功能适应未来
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网络节点的要求,以全面提升港口竞争力。
2、战略导向之二:从健全港口现代物流模式人手完善其职能。从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看,可以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内向型发展模式主要是从充分优化港口内部的存量资源着手,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在各种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健全港口的物流功能,其运营理念侧重于管理。从分析港口物流发展状况,需要采取的改造策略应该是:改造主业,系统剥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港口之间的竞争正在逐步演变为物流链之间的竞争。改造主业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所谓改造主业就是运用现代物流的理念和运营模式。改造港口现有的经营机制和组织模式,把提高货物通港效率作为港口建设和运营的主要指标,以提高港口所在物流链的核心竞争力。系统剥离则是将港口系统的自理物流作业剥离出来,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物流部门独立运作,在向利润中心逐渐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变为完全独立的以提供“供应物流服务”为主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向型发展模式主要是从港口涉及的关系对象着手,充分重视港口物流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即通过纵深发展港口物流所处的外部环境来实现港口物流的持续发展,其运营理念侧重于经营。港口纵向协作包括:港口企业让渡出部分码头、仓库、堆场给拥有物流链的企业。让其在港区内从事企业物流;与航运、公路、铁路等运输企业共同构筑物流链;港口企业与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市场资源整合等多种方式。横向协作主要表现为港口群的协同发展,枢纽港与喂给港之间需要建立稳定的战略联盟,以共同的业务、共同的利益进行联合。
3、战略导向之三: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现代化的港口应建立覆盖辐射区内的所有商业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建立物流发布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共享和交换;建立资源交换系统,包括资源供求的发布和自动交易功能的实现等。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技术,不断完善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同时,要扩大业务合作。建立国际物流系统的网络运作,实现现代港口物流质的飞跃。完善高性能的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利用EDI、INTERNET等信息技术,将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提供诸如货主跟踪涉及货物状态、货物交接单证、办理和管理提单、通关、联运、仓储储存情况、船期预告、泊位使用情况、货运市场行情等信息。扩大业务合作,建立国际物流,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的功能,提供高效、周全优质的物流服务。
4、战略导向之四:强化港口物流的服务理念。港口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港口物流的标准之一。抓好服务,就等于抓住了港口物流的精髓,也是港口物流的最大的利润源。应该从从业人员的素质着手,强化。港口服务分为3个层次:以货物装卸为主的核心服务;利用不同的装卸机械、运输工具,在特定的货场完成货物装卸、运输、堆码、储存的辅助服务:向货主提供优质、便捷的货物交接的延伸服务。港口企业应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规范服务,提高核心服务质量,增强服务的特色,树立超出一般的品牌形象,赢得客户信任,建立竞争优势。物流服务意识:加快港口物流园区的建设,提供各种物流增值服务;不断开发港口物流服务创新品种;服务要具有柔性化,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目标,并随时根据客户需求的改变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