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对失地农民金融支持的基本思路探讨
2009-09-18林敏
林 敏
摘要:文章通过信用社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从失地农民困难、金融支持必要性、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体系缺位等方面展开研究。得出结论:在政府支持失地农民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可以从小额信贷、理财新品、增加就业渠道、提供创业资金等方面来构建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支持,从而保障失地农民的持续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失地农民;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
一、失地农民的金融支持必要性分析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铺开,大量农用地被征用,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更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催生出失地农民这个急剧膨胀的社会群体。据1996年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3004万公顷,人口数为122389万人,人均占有耕地0.11公顷;2001年测算的耕地总面积为12708万公顷,人口数为127627万人,人均占有耕地0.10公顷。5年间耕地面积减少296万公顷,若按照人均耕地0.10公顷计算的话,5年间增加的失地农民为2960万人,每年就会增加592万人。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未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甚至高达80%”。按照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要征用农民土地近300万亩,这就意味着每年将新增失地农民420万以上。可以预见,在今后10年内,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人以上。光靠政府财政补贴失地农民长期生存所需资金,显然不实际,因此妥善处理失地农民长期生存发展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失地农民根据土地地段,每公顷分别予以22.5~75万的土地征用补偿金,短期内能满足生活需要,但只能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方式。一种低成本的发展方式。一次性货币安置方式,让农民握着一生中难得有的一大把钞票,除了激动,更多的是疑虑。许多农民认为补偿金再多,一旦花掉,就再也没有了,而土地则不同,有耕耘就有收获,吃饭问题是有保障的,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生活无靠的艰难境地。土地征用后,农民失去最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水平下降较大。许多以前不必买的东西现在必须通过购买获得,加大了日常支出。水、电、煤、通讯、交通、子女教育等家庭费用开支明显上升,但据调查,某县因经济发展,使21036户76377名农民失地或部分失地,失地面积2110多公顷,有42409个劳动力失地失业。失地后的人均纯收入为1314.3元,比失地前减少296元。特别是近期煤、电、水、粮、油、肉、蛋及副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和难以找到工作的压力,致使许多失地农民的心理、生活负担加重,60%的失地农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有稳定经济收人、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30%。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失业现象普遍,在向非农转移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没有专业技能,就业门路窄,而且在短期内不会出现人力资源素质方面的飞跃,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尽管各级政府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但收成甚微。微薄的土地补偿费连数年的生计都难以维持,创业资金更是缺乏。
(二)失地农民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失地农民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排头兵应积极探索和增加金融服务业务,支持失地农民发展。党的十七大把农村金融问题列入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逐步建立“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实现土地征用与劳动力安置、建立社会失业和养老保险制度同步进行,让农民分享城镇化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使城镇化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农村信用社应当审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加大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扶持力度,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二、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贷款额度小,贷款难
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猛,物价持续增长,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授信额度仅1000元,最高5000元,期限多为1年。贷款额度偏小,期限过短,难以满足失地农民的创业需要,失地农民对万元以上大额贷款需求强烈;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支持业务品种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缺乏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信贷扶持品种。受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失地农户信贷需求满足率偏低,不足50%,比普通农户信贷需求满足率低40多个百分点,为解决失地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迫切需要研究探索新的贷款方式。
(二)农村正规借贷难
与从事传统种养业的农户相比,失地农户人口流动性大,地域间迁徙频繁。农村信用社对此类贷款要求苛刻,广大低收入和处于创业阶段的农民拿不出符合条件的抵押物。从而很难获得贷款支持。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办理贷款手续繁琐,贷款成本过高,严重挫伤了农村信用社对失地农民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失地农民因贷款难,而纷纷转向民间借贷,目前农村95%的融资来源于民间借贷。造成了农村金融高利率、高风险信贷环境,若任其发展,农村信用社的农村市场将被逐渐挤占。因此,需要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管理,为失地农民提供方便合理的信贷服务,使农村借贷逐渐正规化。同时,联合农村集体建立对失地农民的信用评价体系,净化农村信贷环境。
(三)对“三农”贷款利率缺乏优惠政策
从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情况分析,农户贷款少有优惠利率,农村信用社自身收益最大化,其贷款利率普遍较高,上浮利率基本在基准利率的50~80%幅度,这种做法虽然暂时增加了信用社的经济效益,但影响了农户贷款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户负担。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来亏损严重,效益较低,运营成本高。高利率仍难以满足农村信用社对利润的追求,优惠利率几乎成为空谈。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科学的体制改革,降低运营成本,为农户低利率贷款创造条件。
(四)资金大量外流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风险大、周期长、收益低的特点,使得资金向农业投入的力度逐渐减弱,源源不断的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存贷差等渠道弃农而去。流入到城市或非农产业。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在农村市场大规模压缩基层经营机构,其未撤并的农村网点吸收的大量社会资金,都向城市转移。农村信用社作为重要的支农金融机构,资金实力明显不足。如厦门市2007年6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81.39亿元,而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仅为全市贷款总额的3.6%,其中支农贷款占总贷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