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追求,不同的成长
2009-09-18李玉婵
李玉婵
爷爷的追求
爷爷是一个老知识分子。虽然我们除了知道他读语文专科出身之外,对他在哪里念书,念过哪些书等简历一无所知,但村里人知道他是个“大秀才”,古文功底好,能吟诗作对,写得一手好字。附近几个村家家户户的过年对联,全由爷爷代写。
爷爷保留了私塾先生的古板和严厉。他嫉恶如仇,有誓死捍卫知识的决心和勇气,但却性情耿直且自视清高。他爱惜文房四宝,从不轻易将毛笔、黑墨、宣纸、砚台、书借予他人,尤其爱惜纸张,每次看见别人用旧报纸或书纸包裹东西(以前没有塑料袋,大部分人都用旧书纸、报纸来包裹东西),不管对方的辈分尊卑,不管是男女老幼,爷爷会走上前痛骂:“败家的东西”。村里人都骂爷爷迂腐。
除被停职的期间,爷爷一直以教书为生。不管学校离家有多近,他都坚持住在学校,以学生为伴,以书为伴,最多一个月回家一次见见妻小。在这一点他对父亲要求甚严。父亲教书的时候,政策已变,学校实行教师值日制,每个教师每周只需轮流在学校住一天,但父亲还是两个星期才敢回家一趟,怕遭爷爷一番“不务正业”的唾骂,更怕被他赶回学校面壁思过。
爷爷不劣方头、丁丁当当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大跃进时期,他曾随口用客家话念过一句诗:“跃进跃进,草粄放味”(草粄即是仙人粄,用凉粉草和少量土碱(丙药)熬水,过滤去渣后,加少许淀粉制成,食时总调以白糖、蜂蜜,从不用盐调料,“味”在客家话是盐的意思。)这句简短的话,朗朗上口,很快被流传开来。
也许是因为这话既映射了大跃进时期发生的一些荒唐事件,又说出了那个非常时期农民生活水平倒退的事实,爷爷在文革时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开除革职。每天戴纸糊高帽,挂上纸板牌,到大街上游街示众。正在读中学的父亲受到牵连,被迫退出共青团,中止了学业。
好在爷爷能屈能伸,在家积极改造,终于迎来了平反的日子。1979年, 爷爷所有“历史问题”被否定,得以平反复职,一年后病重,由父亲顶替他的工作。
父亲的故事
父亲常说, 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好事。被强行中断学业后,父亲成了一个青年农民。十多年间,父亲当过放牛郎,做过打铁匠,修过自行车,很长的时间里,在家务农。哪知喜人的政策如一夜春风,吹落了父亲手里的锄头。满手茧巴,浑身泥巴,穿着补丁衣服的父亲,成了一名小学教师。
20世纪80年代义务教育得以普及后,国家提高对教育的重视,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力度。父亲在这样的大潮中参加中师培训,拿到了中师文凭,算是有了合格的“上岗证”,后来又陆陆续续参加教育局组织的各种各样的培训,拿到了人民教师应具备的各种资格证书。
那时的理论建设不像现在这么先进,“培训一次,就业一生”的思想仍是主流。所以有限资源的培训并不能提供父亲成长所需的能量。作为一名教师,父亲知道自己的起点低,很清楚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素养,唯有通过阅读,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所以他拿出自己微薄工资的一部分,买书订报,利用课后时间不断充实自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量的阅读终于使父亲有了浑厚的文学功底,无论是“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还是“四大名著”,父亲都能娓娓道来。我也曾是父亲的学生,那时自然不懂什么是“四书五经”,只跟着背一些诗歌,但印象特别深刻。还有父亲给我们讲过“西游记”的故事,一章一节,我自己也能讲得绘声绘色。
现在想来,那些都是中华经典,是我们的国粹,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珍藏的宝藏。然而在科技发达的现在,很少有教师会在小学启蒙教育阶段,让孩子们明白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让民族经典国粹在少年儿童纯净的心里扎根。
父亲是朴实的也是执著的,父亲的一生,是在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教学岗位上走过的。虽然缺乏专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但父亲始终在不断学习,不断前进,总结出自己不成文的一套教学原则与经验,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并于2003年评为小学高级教师。
但父亲也是谦卑的,一直跟孩子们打交道,父亲的心灵也在不断净化,所以淡泊了名利,只是满足于一份简单的职业,简单的快乐。我读大二时,有一次回家,发现父亲手里拿着一本新版的小学三年级英语课本,嘴里念念有词,我不禁哑然失笑。一问才知道新课改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设小学三年级英语课程。父亲想通过自学来教英语。父亲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但作为英语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我不得不跟父亲谈我所理解新课标的理念,不得不告诉他英语与其他学科不同,专业要求更高——任何一个模棱两可的知识点或者不准确的发音,都会误导孩子。
听了我的话,父亲有些失落甚至苦闷。教育发展太快了,几乎在一夜之间,新课标的理念和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父亲毕竟是五十好几的人了,对新课标的改革的理念的把握已经明显力不从心,费了很大的力气,只能停留在“雾里看花”的状态。——尽管父亲接受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电脑网络培训课程,努力学习,但却仍然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没有摸过投影机、幻灯片,更不知道怎么制作课件。
父亲仍然坚持读书、读报、看电视,但在教育领域里却明显感觉到了孤独。
我的成长
我是时下颇受争议的 “80后”的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师范生,读书的生涯,就是我教师职业生涯初开始的成长。大学四年,我认真学习英语教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等,拿到了高级教师资格证书和英语专业八级证书。
大三大四的试教和实习,让我有机会把这些知识和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大三一学期的试教,老师对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都给予严格的批评和指正——从英语单词的板书到课件的制作,从单词的发音到句子的语调,从讲课的教态、眼神到与学生的互动,从讲课到说课评课等等。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就是在一轮又一轮的试教中打下的。大四的正式实习,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理念,不断综合自己四年的理论学习,更让我在实践中学到组织教学、驾驭课堂和班级管理的能力。
2007年毕业后,我积极贯彻教育局对师范毕业生的分配原则,回到农村初级中学助教。岗前教师培训以及新教师培训,使我很快适应教师的工作。第一年工作,我担任了三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兼一个班的班主任。超额的工作量并没有让我后退,在学习与锻炼中,我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班级管理能力。望着不断进步的学生和不断优化的班级,我心里很是欣慰。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爷爷一生的追求和骄傲,也是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始于辛苦,终于平淡”是父亲一生的写照,也是父辈一代教师的真实写照。有很多人像父亲一样曾经是一介盲流、农民、打铁匠,但都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与培养下,成长为一名又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明年,父亲就要退休了,而我才刚迈出教师生涯的第一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前辈教师们“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观点,对我们新教师来说已经不再合适。在这个学习型的社会,终生学习的思想已贯穿了整个教师职业生涯。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必须主动进行知识更新,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以不断的学习和探究来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在实践的岗位上不断地反思,让自己尽快地成长。我也相信,接过父亲传递过来的热情与执著,我一定会争取早日破茧而出,成为一名成熟优秀的教师,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者单位:广东梅县畲江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