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在思品课学习中充满快乐
2009-09-18唐继忠
唐继忠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据了解,在农村学校,许多学生不愿意上思品。究其原因,思品课基本上是老师“满堂讲”,老师讲,学生听,既单调,又枯燥;照本宣科或简单说教,活动少,学生没趣……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一名思品课教师,在认真分析了师生情况后,大胆地对小学思品课进行了改革探索,让小学生在思品课学习中充满快乐。
一、把握课程目标,灵活运用教材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案例,并非教学的全部。思品课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打乱教材编制体系的情况下,灵活处理教材,活化教材的编排顺序,将有些教学内容提前或推后进行教学,以求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今春开学,我上五年级二班第一节思品课,便把《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提前,并从报刊上、生活中收集了许多打工仔辍学放弃或被他人侵权的案例与学生共同讨论,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深深懂得了“在校中学生如何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学生既感到有趣、亲切、亲近,又觉得思品课真管用,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主动参与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首先要让学生对思想课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近年来在思品课教学中交换运用故事法、游戏法、调查法、悬念法、图片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活动评价法等,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品课内外学习活动。特别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布置学生深入社区、上网、从报刊中前搜集补充素材,他们投入的积极性十分高,有的学生请求家长援助。为了把“上好思品课”变成学生自身学习的要求,我采取班级典型事例分析讨论、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将声音、图片、视频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教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五十六个民族五十朵花》时,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朵花》,让学生在看图片、听音乐的过程中,在让一部分学生谈了解的民族风俗,初步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而产生热爱民族,尊重习俗的求知欲望。
三、创设条件,促学生主体活动
传统的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师重在“灌输”,学生只是“接受”,教师多在教训,学生只是聆听,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十分突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我在教学中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创设学生主体学习的条件,促进学生主体学习。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讨论,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其次,以学生现实生活为依托,在教学设计时,既忠实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我,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与尴尬。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拓展教学内容,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教学内容变得生活、活泼,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灵感。例如,在教学《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课时,针对同学们相互间取绰号、嘲笑别人、喜欢搞恶作剧等现象,我设计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讨论主题,引导同学们走进自己身边的同学,给同学找缺点,提出改进的办法。同学之间善意地找出了许多具有共性的缺点,有缺点的同学也都乐意地接受。这正是思品课教育要达到的效果。
四、联系实际,让学生情感交流道德教育遵循“知、情、意、行”认知规律
学生的道德认识要转化为道德行为,必须依靠道德情感的催化作用。道德情感具有很强的粘合力,只有它能把知、情、意紧密结合起来,树立牢固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形成了,才能调动道德意志,最大限度地制约行为。可以说,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桥梁。例如,我在教学《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时,借助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后灾区孩子面临的种种困难和痛苦,要求学生从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收集抗震救灾的事迹资料,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乡镇向灾区孩子献爱心活动,给灾区同龄朋友写信活动,从实际活动中促进小学生体验坚强、勇敢、感恩、献爱心的真实情感。在课堂上,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讲出来,使学生懂得献出爱心,帮助他人,惠及自我;奉献他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实情感。
五、评价激励,促学生学情高涨
思品课教学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行为内化。操作性、实践性活动、现场调查、参观访问、欣赏、练习等教学活动形式,要把知、情、意转化为实际的行为,才能逐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品德课讲究明理、激情、导行,解决的是道德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又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例如,在教学《保护环境》时,我让学生演小品:由学生装扮成一排排茁壮成长的树木,而两个贪心的人滥砍滥伐,破坏了森林,换来了厚厚的人民币,但随之而来的沙尘暴使之到手的财富化为乌有得故事情节。通过准备,学生的表演形象感人,生动有趣。教师在评价时,围绕保护环境的宗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开展我与环境、我与自然关系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保护在于生活中,在学生身边,每时每刻都要树立环保意识,要从每一个人做起,成为环保小卫士。
总之,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了课程目标,有创意地灵活使用教材,采取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轻松、健康、愉快学习创设条件,联系学生基础和生活实际,促进学生主体学习与活动,才能使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快乐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