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参与或进行教育研究
2009-09-18孔雯
孔 雯
【摘要】教育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并用于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教育决策的保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教育 研究 参与
一、教师要参与教育研究
当前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教育也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们已经不满足于从前辈的经验或自己的积累中吸取灵感,希望从“教书匠”变成具有反思能力的专家型教师。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只是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和“蜡烛”的角色,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教师这门职业是一门非常专门化的职业,需要进行专门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而成为专门化教师的最好途径就是参与研究,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系统、规范、严谨的探究。教师已普遍认识到教育研究工作是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中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言:“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广大教师从事教研工作,教学质量就很难得到提高,教育事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教育研究已经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找到了教学创新之路,成为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有效手段。
1.教师参与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才能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同理,教师只有通过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探询,才有可能理解学生到底在做什么,想什么,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这种学习对他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总之,通过参与研究,教师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反省,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教师参与研究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
由于了解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教师才有可能了解自己还存在什么不足,进而采取行动改进自己的工作。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意识,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了解,则不可能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更不可能有效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教育的社会文化大背景看,参与研究还可以使教师反省学校的功能、教师的作用以及学生上学的意义,进而提出具有社会改造意义的教育改革措施。
3.从教师自身的发展看,参与研究还可以帮助教师从所谓“必然王国”逐步走向“自由王国”,从日常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脱身出来,在研究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4.教师参与研究还可以破除教师群体对“研究”的迷信,增强自己的自尊、自信和自立的能力。
通常,中小学教师认为“研究”是大学教授和专业科研人员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结果,虽然有关教育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一线的教师几乎无人问津。教师对“研究”似乎有一种复杂的、爱恨参半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对研究怀有一种“神秘感”,似乎研究是十分高深的事情,自己无法涉猎;而另一方面,又对目前教育研究脱离实际的做法感到不满,认为这些研究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帮助。
其实,研究并不是那么神秘的事情,很多一线的教师已经在从事不同类型的研究。据了解,很多教师在工作中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收集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他们已经或正在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他们所作的是一种朴素的“行动研究”,将研究结果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然而,由于忙于日常事务,特别是缺乏文献资料、技术指导和系统学习的机会,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和提升。教师如何重新反思自己已经或正在做的工作,将其理论化、系统化、严谨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和操作工具,使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总结提升自己的经验,进而从事更加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研究工作。
二、教师如何参与教育研究
(一)问题是研究之源
每一个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教育研究层次,寻找恰当的起点,选好教学工作与教研工作的结合点。
问题是研究之源。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说过,“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教师研究的起点自然也是问题。其关键在于发现问题,对问题作出判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教师研究首先要从“小处“入手。长期以来,许多课题研究与一线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层“厚厚的壁障“,一些课题或者大而无当,或者虚而失实,存在着诸如“开头轰,中间空,结尾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教育教学实践无法产生应有的作用与效应。
真正的教师研究还应该从在自身出发,从教师日复一日的教学中遇到的小问题出发。微型课题研究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微型课题的领域、论域和切口都比较小,教师容易把握。如《中学语文课堂合作“边缘人”现象研究》,对课堂合作中“边缘人”现象的成因、类型、解决策略等加以剖析。这样的研究角度虽小,但能对问题做深度挖掘,有利于解决课堂合作面较窄、民主平等气氛较淡等问题,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微型课题研究的是具体的小问题,但又不是一己的、个别的问题,而是由点及面,推而广之的,教师都普遍关心的“类问题”。教师通过研究“小课题”可以做成“大文章”:既能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又能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还能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与更多的教师分享。微型课题研究真正源自教师的内在需要,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教师的研究主体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如果说微型课题是个体研究的话,那么,许多学校倡导从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开展教师群体研究则是一种有益的研究取向,值得关注。
长期以来,许多中小学的教育研究往往深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教授的影响,脱离学校实际,一些学校的课题则是这些专家的子课题,学校又把子课题“分配”给教师。这种“空降式”的课题很少考虑到教师的需求,往往只是给学校壮了门面,而对教师发展则少有裨益。因此,只有从教师自己所关心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才能满足教师的研究需求。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一次偶然的推门听课使我校发现了一种令任警惕的现象:日常教学倒是越来越活跃了,学生也很开心。可是仔细观察发现,教学随意性大,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重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但引发了学校的思考:“问题出在哪儿呢?”
原来,新课程教材改革幅度很大,教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不好把握。比如,没有了结论性话语,只有建议和问题提示;教材内在体系也有较大的变动,需重新解读;教材本身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因时因地“改造”。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教材的解读开始。”
我校教师们从自己遇到的真实问题出发,开始了“教材解读”的研究历程。这种研究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生成、发现,研究、解决。现在,我校已经成为我市“教材解读”的一面旗帜。
事实证明,有问题的研究才会对教师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研究的重要使命在于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真问题,拒绝无意义、无价值的假问题、伪问题。教师研究关注自己的问题,关注教学问题,不仅克服了研究与教学的“两张皮”现象,将研究融入教学常态之中,而且通过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改进了工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提升。更重要的是,让教师找回了自己的话语权,建立了专业自信,提升了自身的价值与尊严,进而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来,积极、努力、富有创造性地去解决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教师教学研究的三个层次
有关专家认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一般包含三个阶段,即教材探析的起步阶段——教学过程研究的发展阶段——心理研究和课题实验研究的成熟阶段。这个成长过程体现了认知的层次性和渐进性。由此,我们可以把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分为三个层次:
1、学习、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师成长的起步阶段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每一个教师,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必须经常对教学大纲认真研读,反复思考,熟练掌握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及对各知识点的要求。首先,教师钻研教学大纲要做到以下四个明确:<1>.明确本科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理论和技能是什么,教学体系的结构,主要的思路和逻辑主线是什么。<2>.明确教材的各部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们之间是怎样联系的。<3>.明确哪些是教材中的基本现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4>.明确每个部分的具体的教学目的、要求是什么,并据此确定内容的教学档次。一般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档次。其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1>、把教材读厚——微观备课把教材读厚,就是要求教师要在大纲的指导下,对教材精读细研,作深入细致地分析。把教材读厚,就是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多思考,多发问,对一些重点知识反复思考,将心得体会、疑问或评论和有关的参考资料放在一起,就会感到把书读厚了。把教材读厚,目的是把教材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越细、越深越好。这种由薄到厚的过程,是不断思考的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对教材不断理解加工的过程。<2>、把教材读薄——宏观备课把教材读厚可以把细节搞清楚,但是,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教师还必须在精读细研的基础上,借助提要笔记、心得笔记,不断地对教材进行概括归纳,把握教材的要点,掌握其精神实质。只有这样对教材吃透吃深,我们的教学才有明确的方向性,我们才能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才可以制定出可行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这并不是学的知识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
2、熟悉、研究教学过程——教师成长的发展阶段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进教学方法。可以说,课堂教学的研究深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各个教学环节,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的研究内容有很多,包括教法研究、学法研究和教学手段研究。教法研究主要包括研究教材的处理方法、教学思路设计、课堂结构安排、教学语言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难点突破的方法等等。学法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介绍学习经验,揭示学习的规律,预习、复习和考试的方法等等。教学手段的研究的重点是研究如何利用教学的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的辅助手段包括挂图、投影、幻灯、录像、电视等等。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方面有好多问题值得研究探讨。
3、研究教育教学——教师成长的成熟阶段。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实践经验丰富,对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体会深刻,每个教师都有好多经验需要总结,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所以说,中小学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存在信息闭塞,资料不足,时间少而散,资金设备条件较差等不利因素。因此,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应侧重以下三个方面:<1>.以应用研究为主。中小学教师的各方面的条件决定了他们的教研课题应以应用性为主,教师要不断从备课中、从教学中、从学习研究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研究这些问题,从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样课题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干什么,研究什么,相互促进。<2>.以微观研究为主。所谓微观研究,就是要求教师研究的课题题目要小,把问题讲深将透。例如,我们可以就一节课的导语设计、课堂小结的方法、词汇的学习等进行研究。由于课题比较小,便于集中精力研究,容易组织资料,也容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3>.以引入研究为主。引入研究就是要从自己的工作需要出发,引入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经过自己的消化和改造,创造性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大多数教师的工作情况。
三、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研究
教研工作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
(一)搞好教研要多读书
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业务素质,优化知识结构,才能教好一门课。一般来讲,教师读书的面要广一点,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外,社会、历史、文学、语言、哲学、地理、天文等文理科均可涉猎,兼收并蓄,从中摸索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就教师读书治学的方法,我这里强调两点:1.多读专业期刊。专业期刊、报纸的文章专题性强,写作周期短,反映了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状态。作为一个教师,必须经常研读、查阅专业期刊报纸,特别是自己所教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常阅读这些专业期刊、报纸,一是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吸取别人的研究新成果、新知识;二是看别人怎样写文章,学习写作方法;三是看各家报刊需要什么样的文章,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投稿做准备。2.作好定向读书。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教师要选定一个专题作“定向读书”。要大体为自己列一个书目,首先要了解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目的、有步骤的搜集材料。最后,要对材料认真研读,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在广博的基础上专攻,才能做到既有广博的知识面,又学有专长,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二)搞好教研要多积累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作,而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教学资料的积累非常重要和必要,这对教师尽快熟悉教材,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具有现实意义。积累资料的方法常见的有做卡片、做索引、贴剪报和记笔记。教师积累的资料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教育资料。各学科都有自己的专门知识,而这些知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就应该在注重搜集研究教学教育资料。如:本学科的报刊杂志、论文集、剪报、各种教学文件、同行的经验资料等等。只有系统积累各方面的资料,你才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2、教育科学理论资料。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但同时教学工作又有其特定的科学规律。教育理论应该是每一个教师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作为教师,必须熟悉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还应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教育科学的最新动态,以使教师能够站在教育科学的前沿,高层次地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育科学理论资料应该是教师积累的必备资料。3、自己所写的教学资料。包括自己的教学笔记、教案、习题、各种计划、总结、教学小结。4、积累相关学科的资料。凡是有用的资料,都应收集。积累资料的意义在于运用,对自己的资料要经常翻阅、勤于分类整理,不断思考,要善于分析综合,比较鉴别,一个一个问题地编提纲或列表格、写专题等,或运用到教学之中,或写成论文发表。
(三)搞好教研要多反思
教师要不断思考,才能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促使自己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1.写教学后记;2.做课后小结;3.搞课后专题研究;4.课后向学生征求意见,与学生座谈;5.用摄像机、录音机录下自己的一节课,课后反复“推敲”;6.写教学日记;7.同行共同研讨。无论哪一种方法,教师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又要查找失败的原因;既要记教学活动,又要记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记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又要构想下一次教学。课后反思,虽然看起来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但它来自自己的教学实践,出自自己深刻地思考,是教师真切的感受,非常珍贵。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及时、长期地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定能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教育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四)搞好教研要多写作
写作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法,不少教师只重视口语表达,而忽视书面表达。“眼高手低”就成了教师的通病。严格讲,不会写论文的教师也同样不是好教师。有人说“搞教研写论文是不花钱的在职进修”,这是很有道理的。要写一篇论文,逼着教师带着目的学习相关的理论书籍和参考资料,查找相应的理论观点,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反复实践、思考、再实践,教学水平就会逐步提高。对于不会写的教师要多留意论文的写作方法。一般来讲,教研论文不像科学研究论文严格,它是一个较广的概念。教研论文大体包括7个方面:1.教学改革和实验的论文;2.教学理论介绍的文章;3.教材研究和分析;4.教学心得体会和经验;5.教案和教学实录;6.习题分析和研究;7.科普知识和有关知识介绍。这7类文章中不论哪一种文章,只要写得有理有据,都可称为教研论文。在充分掌握资料和基本确定论文题目之后,可按下面的顺序进行写作:1.拟订提纲。应“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列出提纲。提纲在写作过程中可以修改完善,但不能没有。2.撰写初稿。应表达清楚、推理严谨。如有可能,要一次完成。3.反复修改。初稿完成之后,可以放一放,等头脑冷静时再来审看和修改。同时,也可把初稿送请同行老师征求意见。这样反复修改,一可防止疏漏,二可充实提高。4.定稿投稿。反复修改之后,用方格稿纸规范抄写,或打印清楚,便可根据文章的特点确定投稿到哪一家报刊发表。
(五)搞好教研要超越功利
任何真实有效的研究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外力的作用始终是渺小的、短暂的。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研究对自身发展的作用,感到研究能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较快给自己带来成就感,能使自己从纷繁复杂的教学事务中解脱一些,能充分感受到研究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教师自己才会满怀激情地投身其中。真正的研究在于实现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
总之,教师应该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研究文化,研究是“做”出来的,路就在脚下,教师研究贵在坚持,也就是说研究只有依靠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换来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成功。
【参考文献】
1、《教师该做什麽样的研究》钱丽欣《人民教育》2008.24
2、《课程与教学论》张华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教育研究方法》梁永平 张奎明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4、《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叶澜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