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探究

2009-09-18林文芬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创新教育历史教学

林文芬

摘要:课堂是师生交往,生生互动的场所;课堂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场所."以往的历史课成了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而今在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实施创新教育,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同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教育 教学理念

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不同的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自由分组法、信息收集法、亲身体验法等。如在教学《林则徐禁烟》一课时,可以首先请学生说说在课前收集的有关林则徐的资料,并让学生来亲自体验当林则徐的感受。(师创设情景)其次,请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共同研究的项目。然后,学生自由分组,领取相关资料,自我获取、整理、加工信息,最后共同研讨、交流。整堂课始终在一种轻松、活泼、和谐、民主的气氛中进行。

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教师面对的是10~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教师在授课中,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性也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它强调的是思维主体的意识性和自觉能动性。如我在讲隋朝大运河时,设问如下:假如你是当时的隋炀帝,你会下令开凿大运河吗?请说明理由。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我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当时的东北军一员,你是否主张杀掉蒋介石?为什么?把学生引入问题,引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感悟历史,抒发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问题,学生们感悟程度不一,看法不同,但都是发自内心的感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从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得到培养。其次,教师要逐步放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使学法渗透到教法之中。在唤起学生“质疑、思疑、追疑、释疑”中教会学生掌握历史思维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疑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适时地点拔学生发现疑点,激发其思维兴趣,培养其质疑的习惯。比如上“鸦片战争”一课,可以设疑,假如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会侵略中国吗?又如,中国民族工业为何分布在沿海地区而不是内地?教师设疑的目的是让学生明了教材处处有疑,学习中若不能质疑,说明并不懂得学习,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便无法培养。因此,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如学习历史现象时,要先搞清楚“是什么?”探究“为什么?”懂得“说明了什么?”如上淝水之战时,我让学生思考,有人认为前秦才是统一中国的正义一方,对不对?为什么?前秦的失败说明了什么?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使学生逐渐打破思维定势。这样,经过反复训练,养成习惯,就使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由教师指导学习到独立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抓住典型教材,进行德育渗透。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知道些什么。让学生知道一些基本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人物这是最基础的认知目标。在历史教学中,还要达成一些技能和情感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一种精神。譬如教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课,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过程和意义,还要提高学生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最终更要激发学生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还可适当延伸或插入郑和下西洋这一课,以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以,我们每教一课时都要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等教育。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研究性学习在历史课堂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历史课堂因此而别开生面,异彩纷呈。如在《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一课,笔者使用了网络教学,最大程度地发挥着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性学习。新课预习是带领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以及西汉的政治经济的历史资料.网络多媒体课件则主要由以下几个版块构成: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边塞诗情,知识大冲浪,拓展探究,历史论坛.上课伊始,师生欣赏flash MV《出塞曲》(……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那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由此导入新课,整堂课通过主体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在网络多媒体条件下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身临其境地凝眸历史的恢弘气象,触摸伟大民族的脉动。设计丝绸之路的旅游线路则强化了历史与社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浅谈初中历史新课程中的创新教学.[J].2006-5

2. 网络多媒体与历史研究性学习.[J].2007-8

3. 如何在小学历史知识教学中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结题报告.[J].2006-5

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浅探.[J].2007-7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创新教育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