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情景
2009-09-18郑立志
郑立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情景设计越来越成为数学课的一个亮点被教师重视。许多成功的数学执教者,无不以设计精彩情景为课堂注入活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恰当的情景和对情景的不当处理,却使得教学效果不如人愿。
情景1 “同学样,你们去影院看过电影吗?电影票上有反映你座位的一对数字,根据这对数字,你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对应。”教师说罢,学生没有反应。
情景2 一次数学公开课上,教师为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时这样设计:我们校园路旁有两个水池供学生用水,要在沿路下的水管上安一阀门。向两个水塔送水,如果保证在同一时间将两水池注满水,请找出阀门位置。
以上两个设计,运用生活事例结合教学内容,可谓恰到好处,无可非议。可遗撼的是第一个情景,对农村孩子来说,却感到陌生,他们没有去过影院。从未见过影票,怎么知道影票上的信息呢?第二个情景来自校园,贴近学生生活,但教师却仅仅是点到为止,没有对情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反思。情景成了“敲门砖”,直止课堂结束,学生对情景中的问题还处于朦胧状态,本节的知识也显的枯燥,乏味。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过程。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育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上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情景的设计,应是来自学生身边的,能让学生融入,体验的生活场景,只有在这样的场景中,学生才能把看到的、感知到的信息通过探究、交流、反思,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如情景1中把看电影事件换成学生身边的认座位。可这样设计:“同学们,老师想认识某个同学,可是只知道名字,不知坐在什么位置,谁能帮助老师设计用一数字对寻找的方法,让老师很快找到这位同学。”由于事件就在眼前,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参与设计的积极性就高,通过交流形成共识,最后确定用第N排第M行(N、M)确定学生位置。前后两种设计,学生的反应就截然不同。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应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数学的根本问题是解决问题。”而情景设计又是以问题为截体,学生根据情景中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成的内在联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自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对客观世界探索的欲望。情景2中的找阀门位置问题,学生在学完本节知识点后,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参与设计的过程,可教师为何不提及呢?如果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利用垂直平分线知识去解决阀门位置这一问题,就真感觉到生活离不开数字,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好的数学情景唤情激趣,为课堂增辉添彩,为同学增添快乐。但情景设置不当,不仅对课堂效果补益不大,甚至还会把学生引向企图,那么,数学情景设计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以生为本,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恰当设计。如家庭、校园、交往,购物……等,学生看到的,体验过的事件。教师用数学眼光去分析,都是很好的情景素材。另外,还要选择合适的路径,接近学生发展,使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
形象,直观:设计内容要符合学科特征,易懂,直观,使学生借助于南观性领悟数学本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如用加油站中,加油时所显示的溶积和现金的对应,理解函数中两变量的对应关系,运用路径的选择理解两点间距离最短的道理。
灵活多变,计设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入口宽,开放性,解决方法多,学生思维空间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如一问多思,一题多解,图案的多种设计等。用灵活多变的问题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
具有挑战性,设计问题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方向,激发共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天天欲试,欲取而不达之感。”如在因式分解中设计比常规方法简单的简便计算,在全等三角形中设计如何测量长度、高度题形,在函数中设计一些关消费,实施方案等问题。当学生一旦接受这些问题,就必想以获取成功的心态去积极探究。
数学情景设计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善于研究数学学科特征,善于用数学观点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挖掘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并且不断地丰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宜学生领悟的,激发学生兴趣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