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2009-09-18胡玉
胡 玉
摘要:生物教师角色转变是生物学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关键环节,教师角色模式也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知识的“引导者”、“促进者”,由“教书型”转向“学者型”。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教师 角色转变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在这一背景下,生物学课程改革也在加速进行之中。课程改革给生物教师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生物教师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如何尽快转变传统角色,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一、生物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对教师形象的比喻正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提出的。工程师面对的是没有生命的事先被规定的规格产品,正如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一样,教育仅被作为一门技术,忽视了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而学生的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生物教师实际上成为教学过程的控制者甚至独裁者。几十年来,生物教师习惯性以自己为课堂的主体来设计教育、教学思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新奇想法进行“格式化”。而升学考试的重压更加剧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通常缩减学生独立思维、动手的过程,满堂滔滔不绝,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一股脑全灌给学生,不论学生是否理解,只要对所谓的重点能熟记硬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机械地等着老师去“灌”,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思路的开阔,阻碍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生物学课程变革给生物教师角色的转换带来了契机
新的课程标准加强了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要求,其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具体地对学习过程提出要求,增加了探究实验和专题研究等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二)加强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努力让所有学生经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生物科学素养的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高中生物课程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
生物课程的变革,将对生物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它要求教师改变一些陈旧的观念,如许多教师认为专业知识是生物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新课程标准则把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高中生物课课程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放弃原来那种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变讲授为探究。同时,多样化的教材、多种评价体系等等为生物教师角色转变带来了契机。过去,由于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认识,如有的人认为生物学是门“软科学”等,对生物学不够重视,在新课程背景下,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认识必将逐渐消失,人们会从正确、理性的高度看待生物学。这些也将有助于生物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三、生物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
首先,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将由单向信息传授的方式转向综合信息交流的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师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认真听、死记硬背。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其实教学过程非常重要,它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运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而重结果轻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十分不利,削弱学生从感知到概括的过程,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后果只能使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标本等直观教具,使学生尽可能地以各种感官感知生命现象,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学习“叶的光合作用”时,通过对叶局部遮光处理把天竺葵叶用酒精脱去叶绿素后,滴入碘液,不遮光部分呈蓝色,遮光部分不呈现蓝色,得出叶制造的有机物需要光的概念。如果教师不演示学生很难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讲遗传物质内容时,由于学生对DNA是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复制等这些抽象的生物学知识了解不多,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演示具体模型。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分析、综合,学生清楚地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在此过程中也学会了如何观察以及对观察进行分析综合的方法,培养了能力。但是,学生对从学到用过程是一个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观察生物特征过度到学生动手实验,包括课内、外实验,以至自己写出实验总结都是对能力层次的提高。教师切不可急功近利导致学生消化不良,欲速则不达。
其次,生物教师将由知识的绝对权威者转向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促进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新的生物学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生物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变化,是教师长期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共同研究,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书型角色模式的转变
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当代生物教师必须也具有创新理念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教师只是“一桶水”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自来水”要常流常有、常新,那么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外教育界早已提出应大力提倡培养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重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研究。通过参与教育研究,在专家的具体深入指导下,教师对教育发展趋势、教育规律、教改实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更为迅捷、准确、深刻、系统,能将日常工作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用理论指导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完善的结合,从而掌握教育改革的主动权,提高教育改革的自觉性,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另外,在教育研究过程中,专家示范并指导教师进行实地调查、实验验证、科学论述,使教师不仅掌握了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而且也实现了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培养了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参与教育科研还能使教师思想解放,善于运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大胆尝试、锐意创新。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教书型”转向“专家型”、“学者型”。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教育教学工作的绩效也将明显化、高效化,教师的个人教育效能感和工作积极性也将获得强化,有所提高。
四、生物教师角色转变方兴未艾
随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公布实施,生物教师与新课程同行,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生物建设。教师要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突破传统狭隘的教师“授业”的职业界定限制,丰富教师角色内涵,增强教育研究意识,投身教育研究事业,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研究中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正满怀信心,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大面积、深层次、多方位地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生物教育的总水平将会从根本上得到升华。
新的教学改革路还长,需要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学习,终身为教育事业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要终身进行学习,不断创新,有信心坚持不懈的进行教学改革,完成新时期负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教研使命,为新课程实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