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009-09-18王东升
王东升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一般来说,现代意义上的爱国包含着三层基本含义,即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人们有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就会在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时候,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融于祖国的前途、命运之中。祖国,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家园,就是我们脚下这块
世世代代劳动、生息、繁衍、发展的辽阔大地。从一定意义上说,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综合概念,是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一定区域内的国土、国民和国家机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人类生存的社会共同体。
二、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为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无数志士仁人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认为“天下之本为国”,强调“以国家之务为己任”,“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关心国家的兴衰,关心人民的疾苦,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有着无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制外来侵略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传统美德,提倡做人要“刚健有力”,“自强不息”,表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志气,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使我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使我们历尽艰难而不衰亡。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永恒主题。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因此,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责无旁贷的。
三、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善于挖掘教材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中学历史教材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师应该时刻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爱国教育内容,并做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任务。在对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学习中,要从不同阶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根据初中各阶段教学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初一的学生着重介绍基础知识;对初二的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的历史;初三的学生要做到能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加深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具体来说:首先学生应该从中国古代历史学习中了解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文化的认同,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秦汉、隋唐、宋元的高度繁荣令世人瞩目,如果没有四大发明,恐怕世界文明的脚步也会迟缓。世界文化宝库中也镌刻着很多中国人的名字。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挖掘与讲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要让学生在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屈辱史与民族抗争史的学习中、在中外国家历史发展的对比中树立为建设祖国、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理想。要把学生的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从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到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到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从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都展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1)情境设计,引发思考。在《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一课,关于戚继光抗倭这一子目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的爱国精神。在这一子目中可设计五分钟短剧表演《台州九捷》,之后向学生提问“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爱国主义的情感得到升华。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表现出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当倭寇侵犯海疆国土,蹂躏民众之际,他义愤填膺,为保国卫民,挺身而出,奋勇杀敌,为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业绩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着后人抗击外侮的斗争。戚继光身上体现的这种民族自尊心、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支柱。我们应该发扬光大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2)经典回放,加深印象。利用电教手段可“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和人物,调动起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在历史课堂上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在讲述《甲午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与其教师感情充沛地去讲,不如通过多媒体播放《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影片的片断。再现“致远舰即将沉没时,邓世昌义不独生,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的情景。这样的历史回放会让学生深受感动,在此基础上,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3)直观演示,亲身体验。我们介绍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时,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传统。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开展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的同时,更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开展“爱国主义”演讲比赛。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革命热情,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心情,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2)开展历史教具小制作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单的历史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历史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是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必然对所制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