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胃肠道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

2009-09-18

中国当代医药 2009年10期
关键词:治疗诊断

夏 阳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湖南省津市市人民医院2002年1月~2008年1月所收治16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例中男性13例,女性3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内窥镜病理活检证实为恶性淋巴瘤,病理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B细胞性为主。病灶位于肠道9例,胃7例。给予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随诊12例,存活8例,3年存活率为50%。结论: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易漏诊、误诊。治疗以手术+化疗,放疗综合治疗效果良好。应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关键词]胃肠道恶性淋巴瘤;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167-02

原发性淋巴结外组织(包括淋巴组织或非淋巴组织)的恶性淋巴瘤称为原发性结外恶性淋巴瘤(PENL),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PML)是结外恶性淋巴瘤常见病变,占结外淋巴瘤的30%~45%m。但多因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与常见胃肠道疾病相似,易漏诊、误诊。笔者对湖南省津市市人民医院2002年1月~2008年1月所收治的16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6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30N61岁,平均57.6岁。临床症状或体征出现到就诊时间为1个月~4年,平均为4个月。16例均经手术或内窥镜病理活检证实为恶性淋巴瘤。其中均为NHL,B细胞性15例、T细胞性1例。本组患者均符合Dawson标准:①发病时表浅淋巴结无肿大;②胸片或CT示纵隔淋巴结不大;③外周血像白细胞计数正常;④脾脏在手术探查时无肿瘤;⑤肿瘤源于胃肠道,病理证实为NHL。

1.2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中14例表现为腹痛、腹胀,占87.5%(14/16),大便习惯改变5例,出现梗阻症状者5例,占31.5%(5/16),黏液血便6例,腹部肿块6例,占37.5%(6.16),贫血及盗汗、消瘦4例,占25%(4/16)。

1.3病变部位

病灶位于胃者7例,位于肠道者9例,分别占43.8%(7/16)及57.2%(9/16),其中肿瘤位于胃贲门1例,胃体3例,胃窦部3例,回盲部6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1例。

1.4治疗方法

16例均行根治手术治疗。14例接受环磷酰胺(c嘲,长春新碱(VCR],阿霉素,泼尼松化疗(CHOP方案)4~6周期,2例确诊后放弃治疗,1例行1周期化疗不能耐受,改行放疗(上腹、盆腔放疗,预防量4 500 CGY)。

2结果

临床初诊拟诊为胃癌5例,消化性溃疡2例,结肠癌6例,肠梗阻查因5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均误诊,仅3例行窥镜下组织病检确诊恶性淋巴瘤,余经手术病检确诊。术前误诊率为81.3%(13/16)。

根据AnnArbor分期系统的Musshoff改良法进行分期,IE期:肿瘤局限于胃肠道;ⅡE期:肿瘤自胃肠道延伸至区域淋巴结;ⅢE期:肿瘤穿透浆膜侵犯邻近器官组织:ⅣE期:肿瘤播散结外其他器官或胃肠道病变侵及膈上淋巴结。本组16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根据上述分期方法,本组中IE期8例,ⅡE期6例,ⅢE期2例,无ⅣE期病例。

16例患者中单纯手术者2例生存均未超过3年,手术+辅助化疗或放疗者14例,3年存活者8例,术后辅助放疗及化疗比单纯手术效果好。其中I期8例,3年生存6例;Ⅱ期6例,3年生存2例;Ⅱ期2例,无3年生存者,早期患者生存期较长。

3讨论

结外型淋巴瘤(PENL)的好发部位常见在胃肠道,占结外恶性淋巴瘤35%~45%,而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占胃肠原发性恶性肿瘤的2%~7%,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的胃肠道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腹痛,本组资料显示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腹块、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较为多见,本组未见发热患者。f临床误诊率可高达100%。本组资料初诊均误诊为其他胃肠疾病,术前误诊率高达81.3%(13/16),可见临床医师应该逐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我国淋巴瘤总体来说,PENL多见,多为NHL,以B细胞为主。本组仅1例T细胞型,B细胞型15例。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内镜下表现为弥漫型、溃疡型、息肉型等基本形态,胃恶性淋巴瘤内镜下表现溃疡型、息肉型,与其他消化道疾病难以鉴别,误诊率高。本组仅有3例内镜下组织活检确诊淋巴瘤,确诊率25%,与国内其他报道相当。误诊原因:①发病率低,目前临床医生,尤其是非专科医师对结外淋巴瘤缺乏认识,警惕性不高。②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B超、CT等,对结外淋巴瘤诊断没有特异性。③内镜下活检对PML的确诊率低,在胃淋巴瘤早期。未浸润至黏膜层时胃镜下仅为炎性改变,故易误诊为胃炎。其向外浸润至黏膜层可形成溃疡性淋巴瘤。与溃疡型胃癌及胃溃疡不易鉴别。淋巴瘤病变位于黏膜下,直到较晚才侵及黏膜,故镜下取材深度的限制导致其内镜活检确诊率明显低于上皮癌,加上内镜取材会使组织变形,影响组织学观察,也易误诊。多数学者认为:当发现肿瘤质地柔软,黏膜水肿,皱襞粗大,黏膜皱襞不向中心集中,而围绕在肿块周围,有黏膜下肿块征象,病变呈多灶性、多形性,应考虑恶性淋巴瘤。对于可疑病变,应多方位、同部位多次深取活检,以提高活检阳性率。

按照以往的经验,手术切除治疗是目前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法。应视肿瘤部位、大小、侵袭范围决定切除原发灶及清扫淋巴结范围。多数学者主张应尽量做到根治性切除。术后根据情况选择化疗及放疗。手术切除可起到确诊、减瘤作用,并可预防放化疗过程中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CHOP方案仍是治疗PML的首选联合方案。近年的研究发现黏膜相关淋巴瘤(MALT)是原发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特殊类型。呈低度恶性表型。胃MALT已被证实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相关,单纯抗Hp治疗就可以使75.4%的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组织学完全缓解。有研究表明,MALT淋巴瘤组手术根治率明显高于非MALT组,提示非MALT淋巴瘤的侵袭转移能力较高,恶性度较高。非MALT淋巴瘤组更易早期出现淋巴结转移,因此,主张对非MALT淋巴瘤患者应按消化道癌的治疗原则清扫相应淋巴结。而对早期的低度恶性Hp阳性的MALT淋巴瘤目前的观点则首选抗Hp治疗,尤其是对胃MALT淋巴瘤已作为标准治疗写进了NCCN的最新指南。

本组16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均施行了手术治疗,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由于我院病理科条件的限制以及对MALT淋巴瘤的认识不够,难以进一步区分亚类型。②术前诊断率低,不能除外消化道上皮癌,需术后病理来确定诊断。③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发现时多数属于较晚期,常常出现梗阻、出血等并发症,需要手术治疗。本组出现梗阻症状6例。消化道出血症状6例,而且有研究表明MALT淋巴瘤有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的倾向,因此更为保险的做法是按照非MALT淋巴瘤进行根治性切除,术后根据情况辅助放、化疗。笔者认为随着胃肠MALT淋巴瘤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将来会有更多的早期胃肠MALT淋巴瘤患者接受恰当的内科治疗。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治疗。

总之,临床医师应该充分认识胃肠道淋巴瘤这一特殊类型的疾病,提高早期诊断、降低误诊率,对可疑患者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检查,尽早活检。活检应多部位取材。“挖掘”式取材,必要时重复活检或剖腹探查,提高早期诊断率。为治疗抢夺时间。而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急缓、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本着循证医学的原则,合理地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治疗诊断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