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的“推手”
2009-09-18纪连海
纪连海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重大人物,这些重大人物在很多重大事件中往往起着非常主要的作用。但问题还往往有它另外的一面:有很多很多小人物,却是这些重大人物的重大事件背后极为重要的“推手”。梁发就是其中的一位。
千万别小瞧了梁发,他先后与林则徐、洪秀全、魏源、容闳、孙中山等很多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重大人物产生了偶然瓜葛,而且不自觉地成为他们背后的“政治推手”。梁发与林则徐就曾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出生于大清广东省肇庆府高明县依仁乡罗俊都西边村(今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西梁村)的梁发,首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刻工。梁发,原名恭,字济南,小名“阿发”,人称梁发。早在1800年,11岁的梁发曾经进入本村的私塾读书,但是,三年多以后,因为自己的家里实在是太贫穷了,没有任何办法的梁发只能放弃了学业——由此看来,这个日后曾经影响着很多伟大人物的小人物的学历不高——小学还没有毕业嘛。
小学还没有毕业的梁发,在1804年来到省城广州打工。一个15岁的小孩子能干什么呢?恰巧,省城广州有自己的同乡黄老板开的一家印刷厂。很自然的,梁发来到了黄老板的小厂子打工——先当学徒,后当帮工——学习画工及木板印刷。
经过长达几年的刻苦努力,梁发终于练就了一身的好功夫。就在这时,他身边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而且是个外国人。
出生于1782年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伦敦戈斯波特神学院一毕业,就被基督教伦敦会派往遥远的中国传教。1807年9月,经过几个月的航行,马礼逊终于来到了广州,一边任职于广州十三行——挣点外快以便贴补家用,一边努力的把《圣经》翻译为中文——这才是马礼逊的本职工作的一个奠基而已——没有中文版的《圣经》,你怎么向中国人传播上帝的福音啊?
翻译《圣经》的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翻译《圣经》是一回事,把翻译好的《圣经》文字刻印成中文发行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活儿,马礼逊可不会。这可怎么办呢?1810年,马礼逊找到了他在中国广州十三行工作的华人朋友——蔡卢兴。
蔡卢兴呢?当然是把梁发介绍给了马礼逊啦。就这样,梁发认识了改变了他一生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也或多或少的改变了林则徐、魏源、洪秀全、容闳和孙中山等人命运,甚至是近代中国命运的马礼逊。此后的梁发,迅速转变为著名的“报人”了。
本来,马礼逊交给梁发的任务是刻印马礼逊自己翻译的汉文版本的《圣经》。可在当时的中国,翻译汉文版《圣经》的环境并不好——在中国的领土上传播基督教《圣经》的“福音”,这可是非法的。
因此,为了躲避清政府搜查,马礼逊派1813年才从伦敦来华协助自己工作的米怜偕同梁发一道,在广州地区招募了十几名中国印刷工人之后,一同跑到马六甲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印刷所,专门刻印马礼逊所翻译的汉文版《圣经》。十年后,马礼逊所翻译的汉文版21卷本《圣经》刻印完成,名为《神天圣书》。
在这十年间,梁发和米怜一起于1816年在马六甲创办了被中外史家认定为“世界第一本中文期刊”的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纸《蔡世俗每月统计传》——正因为如此,马来西亚官方出版的《华人志》中称梁发为“第一位华人记者”,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尊称梁发为“中华第一报人”;此外,米怜和梁发还于1818年在马六甲创立了全世界第一家中英文双语学校——英华书院。
1834年秋,梁发针对鸦片在中国泛滥成灾的实际情况,写成了《鸦片速改文》一文。在此文中,梁发不但深刻地指出了鸦片的危害,还呼吁所有的基督教徒不准与鸦片沾边儿,并主张传教士写信回国告诉国人不要再与中国进行可耻的鸦片贸易,以便杜绝毒品的根源。
虽然梁发的《鸦片速改文》没有得到欧美殖民国家政府的丝毫响应,但却引起了钦差大臣林则徐的注意。此时,道光皇帝于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1月8日,林则徐从北京出发,前往广州,奔赴禁烟斗争的最前线。1839年3月,到达广州之后的林则徐刚一看到梁发的《鸦片速改文》,觉得很有见地,于是马上召见梁发父子,经考察后,林则徐决定将梁发留用。此时的梁发因为自己的传教工作繁忙,便介绍自己的儿子梁进德为林则徐的幕下翻译。日后,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前后的很多作为,都有着梁发和他的儿子梁进德的功劳:这期间就包含着梁进德主笔、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梁发不但与“大清重臣”林则徐私交甚笃,和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还有些往来呢。
要想说清楚梁发与洪秀全两个人的关系,还要先从1813年梁发与米怜一道在广州地区招募了十几名中国印刷工人之后,跑到马六甲建立印刷所、刻印马礼逊所翻译的汉文版《圣经》说起。
转眼就到了1818年11月3日,米怜以基督教的仪式给梁发施洗——梁发从此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基督信徒了——当然,这种结局是我们能够接受的了的。但问题在于:你成为一个基督徒容易,但要想成为一个著名的牧师,那还要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要说这话,还要从梁发结婚谈起。
1819年,在外漂泊了多年的梁发,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小有名气、有点闲钱的梁发,终于与自己家乡的姑娘黎氏结婚了。1821年,他们的儿子梁进德出生了。此后,梁发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
变化是从米怜的去世和马礼逊的回国探亲引发的。1822年,米怜去世;1823年,马礼逊回国探亲。现在的问题在于:谁来接替马礼逊在华传播基督教的“福音”的任务呢?马礼逊想到了梁发。
1823年12月,马礼逊回英国探亲前,立梁发为传教士。1826年,马礼逊再度来华以后,发现梁发干得不错,于是又册立梁发为牧师。在此期间,梁发每年8月至次年3月到广州传教,夏季则在澳门传教。
梁发于1828年为本村青年古天青施洗,继而与古天青一起在广东高明县设了第一所基督教的私塾——儿童学院。这所儿童学院,既是小孩子读书的学校,也是早期的新式教堂。几个月后,因为有人将梁发私自以办学为名、以传洋教为实的事告知了官府,清廷官方将这所儿童学院解散。此后的古天青便不知所踪,梁发则再次避难到了澳门。
避难期间,梁发也没闲着——他总是每天忙于写一些传播基督教“福音”的布道书。到1832年,梁发一共写成了9本、洋洋洒洒十万言的系列布道书——《劝世良言》。
与此同时,为了扩大基督教的影响,梁发还开始与手下的传教士在清政府在各地所举办的考场布道传教、散发免费的《劝世良言》。这些扎实的布道措施,居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社会效果。
说到这里,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洪秀全,就该出场了。洪秀全,1814年1月1日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府花县官禄布村,小名火秀,原名仁坤,1843年改名秀全。
洪秀全是一个出生在中农家庭的知识分子。他的父亲洪镜扬勤劳朴实,靠种田谋生。他7岁入私塾学习,五、六年间便能熟读“四书”、“五经”、“孝经”及古文多篇,因其读书聪慧,颇得其业师及家庭的称许。16岁时,因家计困穷而被迫失学,在家帮助父兄耕田、放牛。18岁被聘为本村塾师。
青年时代的洪秀全,曾受儒家典籍和封建传统思想的熏陶,把自己的前程寄托于科举功名,希图通过科举的门径“一举成名”。因此,从16岁那年起,他先后四次去广州参加取得秀才功名的科举考试。1830年的第一次考试失败了,但他并不灰心气馁,又在1836年、1837年再去应试,结果都是名落孙山。
当然,正是在1836年,洪秀全第二次去广州应试的时候,巧遇梁发和他的弟子正在科举考场发送梁发的这本《劝世良言》并在考场布道。洪秀全得到了梁发的这本《劝世良言》,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此时的洪秀全无心细看,于是乎就顺手把书扔到了家里。
科场的失败使洪秀全的身心受到极大的刺激。第三次落第归家后,由于心情极度痛苦,竟然四十多天卧病不起。尽管如此,洪秀全对于科举功名仍是念念不忘,不遗余力地为之继续挣扎奋斗。
1843年,病愈后第六年的洪秀全第四次赶往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最后还是“落第而归”。当科场失意的洪秀全最后一次考试失败回家后,其表兄李敬芳告诉他说:《劝世良言》这本的内容异于寻常中国的经书。此时的洪秀全才开始潜心细读。
洪秀全接受了《劝世良言》中的只有“上帝”是真神,其他一切为人所崇拜的偶像都是妖魔;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平等的子女;“上帝”差遣他的儿子耶稣下凡,替世人赎罪等等新奇的说教。不久之后,洪秀全终于创立了“拜上帝会”,他装神弄鬼,居然自称是皇上帝的第二个儿子,耶稣之弟,下凡救世。他附会圣典,声言六年前病里做梦升天,见到了皇上帝。他劝人拜上帝不敬邪神。8年之后的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最终发动了著名的“金田起义”,彻底和清廷决裂。
梁发的一本《劝世良言》,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这恐怕是小人物梁发所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