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即将逝去的和永不逝去的

2009-09-18倪爱珍

创作评谭 2009年4期
关键词:蔚蓝色板房报告文学

倪爱珍

当汶川地震灾区建造过渡安置房时,一位54岁的中年汉子,四去彭州,两上龙门山,在余震频仍中,在颓垣残壁里,采访,记录,写作,因为什么?因为心头的感动,因为肩上的责任。亲身见证一段不平凡的岁月,亲笔为文留住历史的瞬间,这是一种自觉的生命状态,一种有激情、有担当的豪气人生。报告文学因其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优势,无疑成了他完成这个神圣历史使命的首选文体。尽管现代科技使信息的传递变得迅捷无比,但是报告文学仍然有其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潜力。与新闻的快捷客观报道相比,它可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更加从容冷静、更加全面深入、更具独立个性的再现;与小说、影视通过虚构间接反映生活相比,它可以成为人们真实、及时、充分和理性地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这也是《“希望工程”纪实》《西部的倾诉》《中国农民调查》《中国新教育风暴》等许多报告文学常常引起社会轰动的原因。

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它被称为“行走的文学”,因为报告文学作家必须行走于第一现场对对象进行直接地观察、感受、体验和理解,必须有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苏州大学范培松教授认为:“报告文学真实的最大极限是批判的真实和真实的批判,最高境界是批判的艺术和艺术的批判。”《蔚蓝色的过渡》的作者蒋泽先亲临重灾区,采访数百人,从厅级干部到农民工,记录下他们的点点滴滴。这种对历史负责、对文学忠诚、对读者尊重的精神是让人深深敬重的。该书真实地、全景式地再现了江西援建彭州市活动板房的全过程,以此为窗口,透视出全国人民支援灾区重建的热潮,生动地诠释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作者把握住此次援建行动的“战斗”本质,以“千里大驰援,先遣飞入川”、“骨肉情谊深,十指紧连心”、“将士远征急,他乡是故乡”、“亮剑彭州城,初会龙门山”、“军民鱼水情,临阵换将急”、“增兵十四路,路路传深情”、“情洒江楠路,旗飘龙门山”这些充满战斗色彩的小标题来形象地表现援建任务之急、之艰、之重,援建人员情之深,意之诚,心之切。不管是江西省委省政府、建设厅、各市建设局等部门的干部,还是江西雄基钢构建材有限公司、江西中恒建设集团等企业的员工,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他们均以战斗者的姿态投入援建中。尽管遇到地窄点散、道路阻塞、气候恶劣、多头协调、计划多变、任务紧迫等诸多困难,但是为了早一天、早一刻把过渡房钥匙交到灾区人民的手中,他们不分白天黑夜,不论暴雨酷热,拼命地工作着。

为了增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该书还转载了几个援建人员的日记,如江西省建设厅建筑管理处的青年干部陈杰、新余市质检站副站长刘革伟、江西中恒建设集团总经理助理何丹、江西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高级工程师万强、江西省建设厅信息中心副主任兼《中国建设报》驻江西记者站副站长熊丹。作者通过这些身份不同、分工不同的人提供的日记展现了援建过程的方方面面。对于援建过程中出现的劳资问题、窝工现象,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言,体现了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良知。

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写照,历史的记录,真实性是其基础,也是其成败的关键。《包身工》的作者夏衍曾说:“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包身工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做了实事求是的调查。”但是,毋庸讳言,《包身工》的成功与它的文学性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文学性是它能拥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一方面表现在对原始材料的选择、增删、组合等的艺术处理,它能使故事变得更集中、更连贯,主题变得更鲜明、更突出;另一方面表现在它可以像小说、戏剧那样关注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进行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等。但是,这一切又都必须建立在不歪曲、不篡改事实的基础上。所以,形象地说,报告文学是带着镣铐跳舞,唯其艰难,才见功力与魅力。

《蔚蓝色的过渡》的中心是事件再现而非人物塑造,它的叙述着重于面的展开而非点的深掘。尽管如此,作者还是以极其简约的笔墨通过典型事件或细节描写让我们认识了很多普通的英雄,记下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事。冒死救千人的龙门山镇“逃跑书记”刘廷凯、越是危险越是往前冲的73岁的宝山村盲人支部书记贾正方、拖着10岁孩子奔忙在工地上的磁峰镇女镇长蔡友情、亲自给工人们送热饭的厅长陈俊卿、边输液边绘图的女工程师胡松、偷偷拔掉输液针头奔赴工地的副指挥长吴昌平、腹泻脱水仍不离岗位的赣州市城建局纪委书记赖宁生、义务做送饭工的摄影师靳卫平、举家支援灾区建设的高峻及其一家子、跋涉千里送去生命之水的武警消防队员邓海辉及其战友们、没日没夜地守卫着灾区人民健康的医疗队员、活跃在建设工地的少年送水队……这些人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平常的日子里他们很平常,可是当灾难来临时,他们的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就如暗夜中的星辰,散发出璀璨的光芒。灾难如硎石,检验人的品质,磨砺人的意志,启迪人的智慧。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人类就是在与灾难的搏斗中一步一步走向文明、走向进步。

《蔚蓝色的过渡》的艺术之美还表现在小标题的设计上。“2008年5月18日这一天”、“留在记忆里最深刻的是什么”、“几位中年男子的对话”、“你撤不了我献爱心的权利”、“彭州的那些事儿”等等,生动自然,不拘一格,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在整体布局上,开篇把活动板房与鸟巢、水立方进行类比,视角独特。作者感叹道:全世界人都知道鸟巢,都知道水立方,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活动板房?如果说,鸟巢和水立方展示了中国的富强、开放,那么活动板房则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震救灾精神。鸟巢的灵魂是返璞归真、回归人性,活动板房也有灵魂,那就是爱!如果说绿(解放军、武警官兵)、橙(消防队员)、白(医务人员)是一座让灾区百姓脱离死亡、脱离恐惧,走向希望与平安的彩桥,那么蔚蓝色就是一艘护送灾区百姓过渡到幸福彼岸的吉祥之舟。这样的抒情议论高屋建瓴,立意深远,以此引领全篇,下文的叙述便有了一以贯之的灵魂。

蔚蓝色是天空的颜色,大海的颜色,也是地震废墟中爱的颜色。再过两年,这一片渗进了无数建设者的血与汗的蔚蓝色就将从大地上彻底地逝去,但它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中国人民的大爱、大善、大智、大勇的精神将永不逝去!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记住这段不该忘却的历史,为了让后来者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作者写下这本《蔚蓝色的过渡》,肩负起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猜你喜欢

蔚蓝色板房报告文学
小狗去冲浪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我们的家园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辉煌与重生
凉山彝族瓦板房建筑“出檐”的形成及作用
志愿警队的故事
陈维孝:锅庄重新跳起来
爱美的小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