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与江湖的二重唱

2009-09-18

创作评谭 2009年4期
关键词:江湖小说政治

熊 玫

独特的小说创造独特的世界,独特的世界源自于叙述者独特的话语和审视世界的独特精神尺度。

祝春亭、辛磊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商埠》以主人公潘振承的生命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广州十三行的兴衰史。小说的叙述对象十三行属“官商”。官商虽不是官,却包含了对权力的分享甚至是在某种层面进行垄断的现实。小说在设置情节的过程中,很巧妙地用“官商”意涵的模糊性导引出了三个世界,即——官场、商场和情场。

三个世界密切联系、缠绕,其外部形态及内部特征显然不同,但作家在创作不同世界的过程中却显露了高度凝合的内在精神尺度,即——政治是紧张的、封闭的、严肃的、道貌岸然的,只有融入江湖的、民间的行动和智慧,历史才得以被滋润,才能长得活色生香,有滋有味,才能展现其无比迷人的魅力。

在此,政治主要指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上至皇帝、朝廷,下至地方官吏,清朝权力关系网在小说中无疑占据了话语权力的首席,其浸淫的官方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制造了故事的紧张程度。

而江湖主要指涉民间社会,与朝廷相对。范仲淹《岳阳楼记》有诗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本文中江湖取义与之相通。江湖的、民间的力量为下,不敢也不能直面犯上,但小说恰恰是因为巧妙地融入了江湖性的因素,叙述才呈现出跌宕回环的生气。

一 色厉内荏的官场

官场借力于国家政治赋予的权力,塑造了强硬的外在形态。而在官场权力博弈的过程中,尽管其外在形态还是保留了貌似坚硬的外壳,实际上已经显现了摇摇欲坠的样态。在维护官场权力的有效性的过程中,江湖承担了巨大的功能。尽管从国家政治的角度来说,政治权力存在天然的优势,江湖行动的合法性地位极其暧昧,但江湖的角色却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也从反面映衬了官场本身的虚空和色厉内荏。

小说大致塑造了清官、贪官、文官、闹官、艺官五种官员的形象。发生在不同官员身上的大事件中,江湖分担了重要的角色,这种分担一次次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也见证了政治权力并不比江湖高明这一事实。

巡抚李湖为官清廉,回乡省亲只留下五十两纹银充作一家大小诸项用度,而清廉最终却没有换得好的结局,这无疑是对清王朝官吏体制最大的讽刺。身处激烈的政治漩涡中的清官李湖,一心有所作为,最后却因为贡土案发被赐死。贡土案演绎的是政治权力与民间形态的一次面对面的对抗。在强大的封建王朝的最高权力者面前,李湖填土蒙混贡品,使得江湖的智慧焕发出光彩,也成功地显示了官场自身的虚伪和虚弱。尽管李湖最后案发赐死,但在这一场对抗中,民间能动性的魅力无疑增添了小说故事的曲折性。

与清官的廉洁形成鲜明对比的贪官又为清朝官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政治的理想形态不过是当政者的幻想,或者说仅仅只是政治本身掩人耳目的道具,复仇女神馨叶挑衅的对象大都和“贪”字有关。贪官自有贪道,亦有不同的目的,贪功者有之,贪财者亦有之,不可忽略的事实是:潜隐着的江湖要素使得贪官们的表演别有意味。夷教案中署名“番三水”的银票,道出了官场贪污的潜规则:越隐蔽越好。御前大臣和珅炮制的“议罪银”、“催促地方官员和富商捐输贡物”则把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奢靡贪婪表现得淋漓尽致。当逼贡已经无所不尽其极时,“贡土”不仅成为了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更确证了江湖思维中的软性的反抗力量,我们无法要求官商们揭竿而起,毕竟时代的环境为他们设定了限制,但他们所做出的对策同样展现了中国民间社会存在的强大智性。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文官,在捍卫儒家文化的过程中,他们时常捉襟见肘,权力意志形同虚设。潘振承为了成为行商,选择了两名文官——杨应琚和翁皓作为敲门砖,并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潘振承的选择无疑是上举,他清楚地观察到了文官们在中国官吏体系中的多义性的地位。同时,潘振承做“好事”不留名的别有用心的善举也堪称活化了江湖交往的有效策略。这无疑是一次心智的较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文官们孱弱的心理及其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无疑为潘振承的江湖术打开了一扇门。由此可见,政治未必坚硬,江湖未必软弱。

如果说民间社会是泥沙俱下之乡,官方世界则是无奇不有之地。署督福大人脑满肠肥,一心想干出点政绩,由其促成并执行的官兵查抄夷物事件一时间引起广州的极大动荡。政治在此成为了毫无意义的玩笑和闹剧。江湖的“栽赃”和“恫吓”在此都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作为皇亲国戚的闹官再一次被江湖的力量所折服,二者的真正关系发生了极大的逆转。

唐英显然是真正的异类,当利益成为当朝官员普遍诉求的时候,他选择了瓷器作坊,选择了油彩绘画。官员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使得唐英颇为尴尬。而唐英的执着一方面足以见证艺术本身的魅力,更可以推测人在压力之下的反抗意识。他的溢出边界的举动再一次展示了江湖和民间的巨大的召唤力。

政治因为权力而保持着至尊的地位。但权力本身又是一个多变的东西,它可以把现实引导进不同的领域。而清王朝对权力的运用是极致化绝对性的。梅尔维尔曾经说过:绝对性一旦被引入政治领域,每个人都难逃厄运。长篇历史小说《大清商埠》通过对诸种官吏的描述,传达出了这样一个历史的血的教训:中国君王的绝对意志将把整个清王朝推向覆灭。尽管江湖性的力量不断拆解着由政治本身设置的障碍,但当政治权力强大到不可控制时,江湖恐怕也自身难保!

二 折戟沉沙的商场

《大清商埠》的出炉使得粤商的历史重放光彩。大凡商场如战场,繁华背后说不尽的是磨难和沧桑。处在中西文化强烈碰撞中的粤商,一次次用商人的思维撞上了大文化裂变的南墙,商场内外一片折戟沉沙般的苍凉。

尽管如此,时代的弄潮儿总是跃跃欲试,主人公潘振承踌躇满志地走进了历史的帷幕之中。潘振承最初的身份只是一个遭受处罚的偷渡客,因为违反了清初朝廷规定的“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得入口”的禁令而遭受严刑拷打。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政治寓言,摆在潘振承面前的出路必须始终不逾越政治的边界方能保持住生存的最底线。在潘振承一生事业展开的过程中,如何规避来自于政治和商业的双重风险成为了他永恒的生存命题。

他和政治、商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动态的。从潘振承介入商场成为跟班开始,他就对未来进行了远景规划——进入十三行,成为行商。这显然不能用简单的雄心壮志来加以评判。问题的关键是,潘振承有一双梭子一样的眼睛,而这双梭子一样的眼睛看穿了商人经商本质上必须依赖政治的扶持这样一个无法挣脱的金科玉律。做盐商的弟弟曾经试图劝其改变主意始终未能奏效。可见,如何寻求自我的身份认同感成为了一代商人焦虑的源头,潘振承寻找到的终南捷径便是经由政治的护身符确认自我的合法性地位。这样的考虑,一方面是野心,一方面也写出了清朝商人以及商场的艰难处境。可以想见的是,对政治投怀送抱者最终难以逃脱政治的魔爪。

从小说的建构体系来看,进入围城之后的潘振承实际上是身陷囹圄。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情怀很快需要面临来自于官方政治以及商业利益等多重线索的纠缠。行商内部,行商与夷商,行商和浙商,行商和散商,多线条交织并行,问题全面暴露。

行商之间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对外他们相对可以保持同一战线,但长期的商业上的利益分割使得其内部矛盾日益突出。且不说其内部帮派纷呈,潘严两家的对抗就贯穿了小说的始末。潘振承、严济舟的关系不断变化,潘呈现上升趋势,严则犹如日落西山。二人在斗法的过程中,既是一个不断借助政治有效性的过程,亦启动了江湖中惯用的伎俩,都可谓处心积虑、蓄势待发。从潘振承进入十三行,到逐步占据十三行行首的位置,潘严的斗争中潘更多地扮演的是大义凛然的正面角色,而严则成为了工于心计的反面角色,一正一反的人物设计显然受中国传统话本的影响,也昭示着作者精神深处对民间皈依的精神尺度。但不得不指出的是,这种一正一反式的人物性格设计并没有贯彻到底,“严济舟之死”使得作者对潘振承这一人物的刻画出现了力度过大的转弯,潘振承潜意识中“恶”的一面未经铺垫喷薄而出,从事实上固然符合人性,从文本的情节进程来看,难免有率性、跳跃之嫌。无论如何,作为共同体的十三行内部早已分崩离析,其生命力和商业竞争力实质上已岌岌可危。

行商和夷商的关系颇为耐人寻味,“天朝体制”是导致其难言意味的始作俑者。小说从文化的角度,透过历史的云雾见证了清朝商业体制中极度扩张的荒诞性。小到对夷商、夷妇出行时间、空间的规定,大到商业机密的地方保护主义、官方对夷商的层层盘剥,清朝政治文化中抑商斥夷的程度已经深入骨髓。夷商们在广州通商口岸做出了种种抗议性举动,被压抑的声音显得极其悲壮和充满人性的力量。行商及地方政府尽可能地进行着变通,江湖成为了这一场对抗中的良方。但解铃还需系铃人,有限度地调整毕竟冒着巨大的风险。

这样的叙写显然传达出了叙述者内在的精神偏向,浙商的繁荣局面就是最好的证明。潘振承骑驴探访,以江湖的姿态体悟到了体制本身的微妙之处。但他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来自于骨子里的对官方支持的寻求使其只能从利益的小集团出发,而没有实现现代文明的转型。张柠在《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一书中曾谈到:“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种说法,并不是让你整天去向别人翻你的陈年流水簿,而是希望你向全世界贡献你对未来的独特想象方式。”而这样艰巨的任务,在潘振承的子孙辈中已见曙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题,跨越是难的!

行商和散商的对立是不言而喻的。行商游离于官、商之间,实际上享有了对外贸易的垄断权。散商作为商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一方面对行商恨之入骨,另一方面又对进入这样一个阵营摩拳擦掌。所以,巩固绝对性的垄断地位则成为了十三行商人的必须掌握的权力底线。小说第四十七章“不骗之骗技高一筹,罗牯落败撞柱惨死”,就将行商、散商之间的对抗推至白热化的状态,潘振承充分抓住对方的弱点赢得了这场一决高下的战争,人物塑造由此推向顶峰。必须指出的是,这不仅仅是作者对主人公的偏爱,亦包含着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对行商体制的不自觉的默认。

承认或否认,都敌不过大势所趋。大清商埠辉煌的头顶上始终笼罩着政治的愁云惨雾,十三行的商业行为始终受制于难以逾越的多重干扰因素。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最终的沉沦实际上是一种必然。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中国商业史上的痛心历程,呈现本身则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 目空一切的情场

严肃的历史小说触及男女情感,一般的做法是:发乎情,止乎礼!《大清商埠》在男女情感的书写过程中,一方面延续了他的政治视角,另一方面又对男女情感的理性规范态度有所超越。作者没有刻意用历史的法则掩盖男女情感发展的必然性过程,而是任其充分发展,任人性自由的徜徉。这样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男女情感关系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男女“自然情感”的认同心态。

潘振承的家庭结构无疑充满了政治与江湖的双重影像,尤其是馨叶的复仇给文本带来了江湖的传奇色彩。应当说,潘的爱情一次比一次具有颠覆性,一次比一次具有冲击力。

结发之妻黄淑敬和潘振承的结合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道德和政治,它始终维持了它的灰色调,没有给男女任何一方带来生命的充盈。从人性本身来说,它是需要被否定的对象。

潘振承和区彩珠的情感历程开始逐渐脱离正统文化的轨道,走向异端。两人从邂逅到定情到结婚,实则和中国传统文化唱了一出对台戏。情感对于他们,是不可压抑的,他们的生命也因此绽放出了青春的光彩。

馨叶和潘振承的关系更为复杂,既有情的成分,亦有利的因素。从文本的叙述来看,馨叶和潘的关系充满了奇情的色彩,过多偶然性的因素使得故事的可信度从表面上看有强拉硬拽的嫌疑,但从小说叙述本身来看,还是基本符合“艺术真实”的。馨叶的复仇使命使得她和潘的关系险象环生,但“复仇”最后还是被潘的人格顺利招安,这不可不说是对主人公男女之情的充分珍爱。当历史的疑云充分化解之时,只有情本身才是超越一切的。

施时月的出现打破了潘振承的神话身份,尽管之前潘和区彩珠、馨叶都有过令人欣羡的情感史,但他的潜意识影响下的眼神、举动都透露出了他生命中的情感再一次发生了变动。作家没有因为对主人公的偏爱而回避人性的多层面性、可变动性,而是以遵照人性的自然规律为前提建设了故事的情节及线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男人总是喜欢年轻美丽的女子;对主情主义者而言,对情的尊重实际上就是对压抑情感的文化的无情嘲笑。

小说最后写潘振承和貌似“孙女”的幼妻同行的景象似乎包含了更丰富的象征意味。从封建正统观念的角度来看,是淡淡的、有意味的讽刺。从创作主体的创作心理推导,难免暗含着不满抑或是嫉妒的男性心理;从男权政治的角度审视,则深藏着男性主体化的告白:该有的我都有了,而且是绝对的拥有!如此丰富的意涵使得潘和来自江湖女子之间的情感关系多了几重耐人寻味的音调。

主情主义是小说的一根主线。潘振承的情感世界如此,描写其他人物,作者也把这样的观念渗透了进来。

英国大班、男爵麦克之妻因为不忍离别之苦,选择了和下级军官私奔。从身份政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不符合生活实利原则的举动,多少有些乖张。但对于情感性的动物而言,压抑自然的生命形态是对人最大的伤害。中国亦有古话:“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情感在备受压抑的时候更加具有爆发力,现实的功利不一定具有阻抗力。从文本本身来看,这既是对大清商业机制的一次蔑视,更是对人性情感选择合法性的一次有力颂扬。

小说当中对水手情爱的描写颇为细节化,虽然着墨不多,却和身体有了密切的联系。赤裸裸的对身体的描写在古典主义小说中自然是大逆不道,但增加了文本的真实性。在防夷的所有禁令和理由的对面,一切不攻自破,来自于生命本性当中的欲望开始嘲笑所有道貌岸然的东西。江湖对政治的瓦解不一定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一个个真实的动作。

妓女形象群在小说中总是很难获得正面感。她们时常成为罪恶和淫秽的象征,亦有作家从同情的角度介入对这一形象群体的描述。小说开初在讲述到水手脱裤抗议事件之后,妓女在此担当了重要的角色。需要指出的是,作者采取了平视的眼光对这样一个群体进行了观照,一方面揭示了她们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借助她们的力量平和了事端。妓女的情色似乎是对传统历史小说的一次忤逆,又像是对当下新市民群体的迎合,她们在作者的笔下活化出光艳的色彩,并未导向“粗陋”或“粗鄙”的界说。事实上,她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治文化中蛮横的自我中心主义色彩,她们对人性的体贴使得政治的可笑性更加面目可憎。

情场、情欲本身不是小说的核心线索,但小说在经意或不经意的笔调里传达出了作者对情感的理解和态度。对于人而言,政治也好、商业也罢,最终都需回归情感世界,没有情感的依托,一切都将失去活力。

综上所述,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讲,小说拆解了正统文化的强大主体性,通过政治与江湖分担不同的角色以及相互配合,演绎了一场撼人心魄的二重唱,主体间性以其更阔大的包容性展示了三个世界及其共织的更大的世界的丰富性和多元色彩。

猜你喜欢

江湖小说政治
我的江湖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倾斜(小说)
江湖儿女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