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建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2009-09-18孙丽
孙 丽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近几年,辽宁省建平县农广校对县城附近几个乡镇的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一、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一)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调查表明,该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0.8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69%,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44%,外出务工的农民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且90%以上无专业特长。
(二)外出务工农民中青年劳动力居多。在调查中,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60岁。16~35岁的占40%,36~45岁的占33%,46岁以上的占27%。
(三)外出务工农民工资待遇普遍不高。由于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一无技术、二缺文化,多数农民工从事建筑、制造、农产品精加工、服务等劳动力强度大的劳力工种,工资收入普遍较低,平均月工资仅500~700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效果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2004—2007年,“阳光工程”累计培训学员9620人,转移就业8660人,“阳光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农民工学员也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经过培训的农民工月收入均达到600~800元,技术水平出色的农民工工资可达到800~1000元。
(二)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外出农村劳动力逐年增加,极大的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三)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是就地转移的农民工成为本地企业的主力军。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和“阳光工程”的深入开展,农民就地转移人数和比例不断增加,这些经过培训就地转移的学员,大多数成为企业的骨干和熟练工人,为本地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二是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促进了本地农村建设,这些曾经在外打拼的农民工,有技术、有本钱、有胆识、肯吃苦,返乡创业成功率普遍较高。
三、培训面临的问题
(一)学习氛围不浓。当前,实施“阳光工程”最突出的问题仍是社会学习氛围不浓,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建平县农村经济目前仍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目光短浅,部分农民认为靠亲友介绍也能找到工作,花上几个月去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要支出一定的费用。
(二)培训计划下达偏迟。“阳光工程”项目实施以来,因培训计划下达较迟,一定程度上使基层培训工作处于被动。
(三)培训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很多农民反映他们虽然很想参加学习,但存在不少实际困难,主要困难和原因有:一是培训学校离家太远,家里的事情丢不开;二是虽然多数培训机构免费培训,但还是需要一定的生活费、住宿费和差旅费,有的农民拿不出或不愿拿出这笔钱;三是担心学不会,误了时间又费了钱。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对已确定的农民工培训基地,要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充实师资力量。
(二)加强培训服务。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做好农民工培训的信息服务工作,对农民工的市场供求状况定期向社会公布,为农民工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网络建设。争取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尽可能多地建立网络平台,实现沟通快捷、信息畅通。
(四)把培训基地逐渐向偏远农村转移。方便农民参加培训,增加就业机会。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