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有所养”:农村计生工作的破题关键

2009-09-18张东东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保障制度投保独生子女

张东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老有所养是人生所需又担忧的一件大事。老有所养就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从2006年起,我国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部分家庭给予奖励扶助。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扶助金最低发放标准为人均每年600元。但是国家的政策,一方面使老年人提供幸福生活的机遇,但另一方面需要百姓胸有国策,为党分忧作出贡献。只要遵守农村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夫妇年满60周岁以后,就可以申请领取扶助金。

一、养老保后顾之忧

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工作是体现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发展的方向,是重要的民心工程,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解决群众实际的计划生育后顾之忧,尤其是在农村。我们不要忘了,在大多数城市居民已经既有养老保险又有医疗保险的时候,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农民老了谁来养?回答是:儿子养。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大了终究是人家的人除了招倒插门女婿之外,女儿不可能留在家里陪伴自己终身。农民种的一亩三分地,既要养活全家人又要投资子女的教育,还得支付医疗费用等所有的生活开支,不可能专门存下一笔钱来给自己养老。试问,如果没有儿子,他们老了怎么办?

如果在全国农村实施奖励扶助制度、建立社会保障,那么,农村中即使没有儿子,也不用担心自己老了没饭吃、病了没钱医,如果政府还能在农村设立老年公寓或养老中心,让那些即使有钱也无法独立生活的老人到那里去,这样,就可以让农民彻底打消“无儿养老”的后顾之忧,不再为没有儿子发愁。计划生育工作长期以来依靠行政手段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群众的意见比较大,干群关系较紧张,直接影响到“国策”持续、健康的推行。我认为农村计生工作难就难在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没有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一旦农民的养老问题解决了,农村的计生工作就不难了。于是,只有建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是解决男女性别比失调的关键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摒弃几千年来“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建立“生男生女一个样”的新型的生育文化。

二、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障项目相比,大多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项目是十分匮乏的。例如,村一级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兑现率相对较低,有的镇街没有全面兑现无业人员独生子女奖励金,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远远不能适应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需求。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障项目和形式单一,除了由政府、集体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出资投保或发放养老金外,几乎没有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项目,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市区和乡镇,甚至没有社会保障的概念或制度;二是保障范围狭窄,保障对象过少;三是,大多数农民自己缴纳的保费很少,保险的效益也不高,相应影响了投保率。再者,政府、集体补助的也不多,所以保障程度较低;四是计划生育社会保险大多为商业保险,没有体现较好的优惠待遇,群众普遍感到保险回报率较低,因而自愿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三、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路和模式设计

根据我国的国情,本人认为,其具体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补充性养老保障模式。即在没有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方,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各级财政和村(居)按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投保补助,连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一并作为养老保险低金,再由群众根据经济条件自主增加投保数额,达到一定年龄后,按投保总数领取养老金的养老保障模式。

2、参与性养老保障模式。即在已经建立了普遍性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地方,在政府和集体投入中,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给予政策倾斜,适当提高财政和集体投入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独生子女家庭因为计划生育造成的养老方面的损失。

3、统一性养老保险模式。即在已经城市化的地方或经济比发达的地方,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操作办法,由财政或单位与群众分别按一定比例出资投保,将独生子女父母或双农独女户父母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使其与城镇职工享受同样待遇的统一的养老保障模式。

4、救助性养老保险模式。即对生活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由各级财政出资,实行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证其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

四、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工作的途径与对策

1、科学选择保障模式。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经济发达市区,主要是城乡结合部的市区,这类地区的财政收入、集体经济和个人收入的水平都很高,而且土地日趋减少,建立普遍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因此,在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式的选择上,应以参与性养老保障模式为主,辅之以统一性养老保障模式。第二种是中等发达区域,主要是纯粹农村中的经济发达区域。这类区域在计划生育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上,应当选择补充养老保障模式为主,辅之以救助性养老保障模式。第三种是欠发达地区,应当选择救助性的养老保障模式为主,个别镇村实行补充性养老保障模式。

2、合理确定保障对象。由于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数量较大,几乎占了育龄群众家庭总数的40%,要全部按照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办理养老保险,各方面财力难以支撑。因此,各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保障的人群,特别是中等发达地区,可考虑按照新人新办法、旧人旧办法的原则,以新增的独立子女家庭特别是双农独女户家庭为重点,建立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障,或按同一模式、不同标准给予办理养老保障,或采取适当补助方法予以平衡。

3、建立多方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解决养老保障的经费问题,是建立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的关键。而解决保障经费问题仅靠一级政府财政投入或村(居)集体出资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政府、集体、个人和社会多方投入的筹资机制。

4、搞好试点。逐步推广。建立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不应该一哄而起,要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保障人群和不同类别的乡镇、村进行试点,对试点的成功经验,逐步在面上推广。

5、广泛发动,加强引导。在当前情况下,要建立农村计划生育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必须千方百计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另外,要多方宣传,广泛发动,要引导群众自觉参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保障制度投保独生子女
互联网财险投保者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沈阳市平台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保障刑事案件证人出庭对策研究
健全完善我国法律援助质量保障制度体系研究
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