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平庸 做行动上的巨人
2009-09-16景小霞
景小霞
在万泉小学,“做幸福的传递者”这一理念已得到了全体教师的根本认同。工作质量往往决定着生活质量,只有超越平庸,才能真正成为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的人。6年的课改历程,使我们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中,不断“唤醒”着教师沉睡的研究意识,给教师研究的“拐杖”,帮教师体味研究的乐趣,助教师在自身成长的同时,也成就学生美好幸福的童年时光。
眼中要有人——抓住校本教研的真问题
在学校,做公开课、评优课是最常见的一种促教师成长的方式。为了上好一节课,学校教学干部和作课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改课,作课教师在被反复雕琢的过程中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学校也得到了相应的声誉。看似很圆满的结局,但静心审视的同时我们不能不说有莫大的遗憾——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但整个过程我们好像过多地关注了这节课给教师和学校带来的结果,惟独没有了学生,孩子成为了为学校、为老师“争金夺银”的工具。
类似这样“熟视无睹”的现象、“见怪不怪”的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因“习惯了”而不被重视,因太平常而不被深究。当我们反思自己的“习惯”时,会发现“习惯了”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正在执行的并不一定是对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沉下心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行为与教育习惯,从中探测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到位,研究的问题是否抓准了。我认为这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所在,也只有抓住这些核心问题,才能让我们从“目中无人”走向“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的教育。
其实,转变教育观念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需要一颗真诚的、敏感的心,需要我们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这样,你会发现观念的转变、行动的跟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几年来,我坚持倡导“心中有他人”的思想。校长心中要有干部和教师,要为他们设计人生发展的规划;干部心中要有教师,要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心中要有学生和家长,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服务家长,真正成为“老师+妈妈”。
工作要务实——发展带来尊严
我们所走过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课改初期,铺天盖地的新理论、层出不穷的新名词,为我们带来的并不都是新思想,有时甚至是困惑和迷茫。在这6年课改过程中,我们通过校本教研,从解决问题入手,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发展特色之路。
——教师不会备课怎么办?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学校行政班子领导下,我们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力量,改变以往的备课模式,校领导和教师们集体备课,共同研究在新理念下的备课思路和方法,形成共享的电子备课。我们的电子备课分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两个方面。我们将共性的东西放在“规定动作”之中,在讲课中基本保持不变。“自选动作”为“空白”,让教师们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发挥各自的智慧,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补充和修改。这样的教案,既给优秀的教师留有余地,又能使青年教师有所依托,确保了教育教学效果。另外,我们还对学生作业进行深入研究,编成《语文实践乐园》和《数学同步拉力》两本小册子,其目的就是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把握课标的要求,掌握教材内容,达到“基本生”吃得了、“优秀生”吃得饱。
——教师不会上课怎么办?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解决上课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2002年,作为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的张立主任,率先在学校点起了课堂教学三把火:第一把火,她亲自上了一节《我爱三峡》的课;第二把火,回放教学录像让大家对她的课品头论足;第三把火,她将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重返课堂。从此,研究课堂、追求真实课堂的教学之风在我校悄然兴起。2004年,我亲自作了一节北京市的语文示范课《语言的魅力》,市里的领导、各区县的教师,以及高校、研究部门的教学专家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市基教研中心的陶礼光主任为此点评:“校长对校本教研的亲力而为、率先垂范,抓住了‘校本的核心,是学校的校本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其后,北京市体育学科骨干教师王芳主任和区级学科带头人金毅主任先后作了研究课,为全体教师上好课起到了示范作用。
2005年,我校各学科教研团队相继成立,具有了一定的研究能力。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创造了“课堂接龙”式的校本教研创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水平。现在,最令人欣慰的是我校已形成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其中部分优秀分子已在市、区乃至全国崭露头角。
——教师不会研究怎么办?
“校本教研”关键是一个“研”字,通过研究改变自己、改变教师、改变学校,赢得尊重。有人说,教师是“孩子王”,我认为就是做孩子王,我们也应该用平静和博大来成就自己的“王者风范”。
课改之初,教师们不会研究,我们就以身边的小事为研究对象开始抓起。一年级小学生没有规矩,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面对这一急需解决的“小”问题,大家群策群力,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入,如编辑小儿歌:“身坐正,手放好,认真听讲很重要”;“有见解,敢提问,你是智慧小宝宝”;“小朋友,会倾听,会动脑,这样学习才会好!”……课堂上教师激励的话多了,学生不守纪律的现象少了。事后,大家共同就这一教育中的小现象进行反思,认为取得这一教育效果的根本原因,是教师们尊重了一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将养成教育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运用于教育实践中,使小学生很愉快地习得一种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随着对日常工作的深入反思,我们发现了工作中众多的问题。为抓住主要问题作深入研究,我们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形成相关的校级课题,申报了区级、市级课题并参与全国课题的研究。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以部级课题《学校教育创新的研究》之子课题《学校教育创新——营造绿色教育生态》为总课题的课题体系。
研究为教师插上飞翔的翅膀,研究使教师更会当教师,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动机,为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尊严。
团队建设要用心——做幸福的教师
1.给池中放几条“鲶鱼”
2001年的万泉小学,面临着种种困难,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工作热情需激发,观念需更新,与世无争的心态需调整。为及早地改变这一局面,我们运用“鲶鱼效应”原理,引进外来人才。这些骨干教师的到来,在学校平静的水面激起层层浪花。他们的展示课、研究课,让大家眼前一亮,教师们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更意识到停滞不前就要落后,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除了引进部分专门人才之外,更多的是加强培养,积极为教师创设机会,搭建锻炼平台。6年过去了,万泉的“鱼儿”浮出了水面,开始了自由的呼吸。刘莉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她虽基础平平,但肯钻研,下功夫,执着追求,现已成为海淀区语文学科的骨干教师,并在北京市语文评优课上喜获一等奖。
2.让群雁在天空中翱翔
教育的成功就在平时的工作之中,就在教学的点滴之间。为促进更多的教师走向成功,我们积极创设研究平台,把日常的教研活动改为“教研日”,让更多的教师共享研究成果,分享研究的快乐。2005年至2007年,我们先后承办海淀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校本教研现场会,使更多的教师走向前台。2008年,我们转变了校本教研思路,把关注点放在对日常工作管理上,为日常工作注入更多的研究成分,努力把日常工作做得更精彩。我们更加关注常态课的研究,关注作业的布置,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向日常工作要效能,让教育更有实效性。
3.成就教师幸福人生
在团队建设中,我们提倡“每一个教师都是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提倡“教师铸就团队,团队成就教师”,让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发挥。今年3月,我们又请来首都师范大学杨朝晖教授作了《源自心灵的梦想》主题报告,这是对教师系列培训活动之一。培训的目的是让每一位教师不仅热爱本职,更要选择对教育幸福的追求,让每天的工作更加快乐,生活更有品位,让我们的教师更会当教师,让我们的工作、生活都放射幸福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