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健康发展的研究
2009-09-16纪书琴
纪书琴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特色部分是实践,尤其是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实践,是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最有效途径。校外实训基地是实现这一环节、彰显这一特色的重要保障。
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1.利于学生就业
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通过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相关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综合、强化实践能力,能培养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发展倡导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校外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实践氛围。此外,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前沿,属综合性生产训练项目,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更能体现专业领域的先进性。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施工流程和实际应用技术的本领,为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打好基础。总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项目实训,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
2.利于院校发展
校外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创造了条件。另外,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学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现学校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计划与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如通过选派教师到基地企业挂职锻炼和聘任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的互动方式,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调整专业设置、调整教学计划、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和编写校本教材等工作。
校外实训基地还能为学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创造有利条件。教师把先进的生产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等科研成果,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推广和应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根本途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发展高职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3.利于实现校企双赢
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服务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导向,实现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的双赢,保证基地持续稳定运行。校外实训基地要以服务求发展,融教学、实训、培训、研究、生产、服务为一体,利用自身的理论和技术优势,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和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通过科研立项,与企业共同完成工程改造和开发科技产品,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实现社会资源的社会化,面向社会开放,提供多方位服务。这种方法可迅速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其最大优点是双方自愿、各取所需,校企双方的利益均可得到保障。
二、校外实训基地的不良运行现状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是职业院校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平台和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然而,校外实训基地在其利用、运作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
1.校外实训基地的“休眠”现象严重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技能培养需要实训环境,成本更高。大多数已建立起来的校外实训基地,因为缺乏政府及相关院校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而难以为继,使得校外实训基地名存实亡。我们在对近百所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调查了解后发现,80%的校外实训基地处于“休眠”状态。
2.靠个人关系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缺乏稳定性
据调查,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大多是靠私人关系或学校的名人效应建立起来的。经过追踪调查,我们发现,这种合作关系并不长久。一般在第一年,企业碍于情面,会十分重视校企合作。但由于校企双方无互惠的利益机制,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合作模式也逐步进入“休眠”状态。所以,这种合作方式不能持久是必然的。另外,靠个人关系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实习、培训存在着短期行为,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范、严谨的培训计划以及长效的合作机制。
3.校企双方对责、权、利的界定不明确
在实际合作教育过程中,校企双方对责、权、利的界定不明确,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一方面是学校自身对于实训基地建设的认识不足,学校认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培训学生是企业的事,只要有校外实训基地实习这一实训环节,学校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学生的实习企业与所学专业是否吻合、企业是否具备实习条件、企业培训机制是否完善、是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培养等因素则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理念,大多数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当出现培训与生产发生冲突时,便将实习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全然不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以及培养计划的落实。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合作教育整体效益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健康发展对策
从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澳大利亚的“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等被各国家视为合作教育的典范,都得到了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强有力支持,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强化了政府与社会各界对产学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对发展职业教育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基础薄弱,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笔者建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的经验,规定企业必须承担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1.明确校企双方的发展目标和责任
第一,明确校企双方的发展目标。在校企合作教育进程中,应时刻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即学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而企业是以赢利为最终目标的。学校应着眼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进而服务社会,同时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步伐。因此,学校应让利于企业、服务于社会、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培养。
第二,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
校方的责任:
一是联系、选择实习基地。各系(部)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负责联系、选择校外实训基地的单位和场地,与有关单位洽谈具体建立实训基地的事宜。
二是协助做好有关实习指导教师聘请等方面的工作。学校负责在实训基地所在单位选择实习指导教师和有关的实习指导人员。
三是协调和统筹实训工作计划。教务处负责制定学院系(部)各专业建立实训基地的计划,对全院各实训基地的工作进行统筹和协调。
四是提前送达实训方案。在学生进入实训前两周应将具体的实训方案送达实训单位。
五是组织实训前的培训和动员。在学生实训前,有关的教学系(部)要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
六是巡视指导与管理。学生开始参加实训后,有关的系(部)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除委托学生进行管理外,集中进行实训的,系(部)要派固定的带队教师参与管理;分散实训的,要派得力的教师定期巡回指导。
七是做好实习考评和总结。实习实训结束后,有关的教学系(部)要认真听取实训单位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做好学生的实训成绩考评和实训总结。
企业方的责任:
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发展要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中,企业方要根据教学要求,将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计划纳入企业运行管理之中,安排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训工作,负责实训期间学生的管理工作,为实训学生提供食宿等基本生活条件,负责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以及培养计划的落实。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选择具备管理好、现代化水平高、效益好的优秀企事业单位,经过协商,签订较长期的实训合同,保证学生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践获得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就业市场、适应岗位需要打下良好基础。校外实训基地的发展不能靠“个人”关系,对于那些靠“个人”关系建立起来的校外实训基地,校方应根据实训学生的人数和时间的长短,支付适当的费用,利于校企双方能够持续稳定的合作。
3.将企业引入校园
为了办好实训基地,可以考虑在校内为合作企业建立厂房、学生实习场地和培训设施,并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企业,使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企业在生产自己产品的同时承担起学生的实习任务。这种校企合作教育方式的最大优点,一是充分保障了企业的利益;二是学校可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与企业的沟通也变得迅速而有效,培训质量可得到充分的保证。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合作教育方式十分有利于实训基地的建设。
4.强化学校的技术服务功能
实训基地一旦建立起来,学校应立即追求校企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既能促进校企间的感情,又能确保实训基地的健康发展。首先,学校应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成立相关研究所,为企业排忧解难、出谋划策,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难题。其次,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和实践,鼓励优秀教师参与企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总之,高职教育必须紧密依托行业,与有实力的企业结成校企战略联盟,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一种能够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企业资源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双赢的机制,努力让校外实训基地持续健康运行。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