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视野下“以学生为本”工作理念的探析

2009-09-16朱凌云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理念大学

朱凌云 李 健

大学多元化发展趋势,高等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系统内部的分化,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把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放到一个全新的空间和时间视野下来考察。

学生既是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也是高校科研和知识生产最主要的投入要素之一。高校学生工作既是为学生服务的窗口,又是学生全面成才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要实现其良性健康地运行,必须按照一定的理念进行系统设计,以保证高校学生工作有效率和有成效地落实。

一、以学生为本的含义

学生工作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生产”统一的、服从的、标准化的人。因此,面对新世纪的高校学生工作要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就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生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以学生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就是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以学生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为目的,调查了解学生的需要,认清社会和时代对学生的要求,采取适宜的教育和管理手段,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和服务。

二、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性

1.以学生为本是建构和谐社会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和系统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以人为本始终是前提和核心,它是基于对公民的各种权利的关切和对人们多方面需求的满足。实践以人为本与时代要求有内在的逻辑契合点,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表现是“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和管理,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出发点,和谐校园具有兼容并包、自由民主、平等合作、积极进取等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由于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和谐校园建设面临着更多的复杂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和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学生思维也更加活跃,从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接触的信息和思想纷杂且相互交融。以服务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显现。另外,随着大学扩招和收费政策出台,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和扩招后的就业压力同时存在,有的学生还因为学业、经济或者就业压力出现了心理问题和疾病,这都严重影响着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的建立和和谐校园的建设。所以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疑虑和困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2.以学生为本是依法管理的要求

2005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于9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个规定构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新的管理秩序,从立法角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高校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被忽视,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职能是教育和管理学生。教育,内容着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以灌输为主。管理,以“管住”为目标,内容上重外在行为规范,实际工作中走进了防御型、被动式的工作误区。《规定》在第二章对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规定,要求学校管理部门重新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和学生的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的主体关系,法律地位平等,学生可以依法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大学生,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处理自己的权利。

《规定》还对学校的学生工作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第四十一条指出:“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这就要求高校要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高校在确定学生学习年限、具体成绩标准、成绩评定方式以及决定学生调整专业、学籍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的扩大,也是从高校管理需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当时当地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的。

3.以学生为本是现代大学的内在要求

现代大学承载着3项主要任务,一是为国家服务,完成宪法赋予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为学生实现教育权和成长成才的需要服务;三是为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知识技术的需要服务。这决定了高校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依靠文化凝聚的组织,组织中的成员获得激励的机制不在于外部的奖励,而在于内部文化的认同和工作本身的兴趣。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师资和设备,更离不开一流的学生。学生是教学传承和知识生产活动中的投入要素,学生塑造的校园文化对整个大学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工作系统作为面向学生的支持和服务机构,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文化特质,加入“柔性化管理”、“扁平化管理”等管理方法,变“教师的管理”为“学生的自主管理”。

在大学中,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除了书本知识,还有人际关系、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要靠学生个体反复感知和思考才能挖掘出来。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可以帮助他们接触更多复杂的情境,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工作系统而言,以学生为本的参与式管理方法既是大学组织管理的方法,也是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培养路径,是大学组织的内在要求。

4.以学生为本是国际经验的总结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是伴随西方文明传入中国的。国外的大学管理就十分重视学生工作,美国、加拿大等国把学生工作称为学生事务管理,把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为教育者、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代表校方的行政管理者。他们的培养理念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我管理,并能够进行正确的独立决策。学生事务专业人员需要和任课教师合作,把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社会期望联系起来,不仅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最有意义的课程,而且还需要学会与所在社会需求相符的生存技能。

美国、加拿大的高校还有很多以学生为本的政策和案例。例如,美国高校不但重视对学生学业的指导,也非常重视对学生心理、法律、生活等各方面提供咨询和帮助,工作深入而仔细。拥有专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的队伍和细致深入的分工,从解决眼前的学习困难,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都成为他们工作的内容。加拿大高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还体现在他们的就业指导政策上,他们不是仅仅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帮助,还把服务群体扩大到毕业5年之内的校友。总体而言,他们在管理中秉承服务的理念,以学生的利益为考量对象,这些都是值得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借鉴的。

我国以往的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经历特征和内心的价值取向,难以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以学生为本则首先将学生视为“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主张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实现人的价值。学生工作以学生为本就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体力、智力、社会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等),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为学生今后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当然,这种自我实现不是完全的个性至上、个人至上,而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所受到的社会制约的基础上,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处)

[责任编辑:常 晶]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本理念大学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至善
用心处事
“以学生为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研究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