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应对“软实力”崛起所面临的挑战
2009-09-16李萍
李 萍
“软实力”的缔造者约瑟夫·奈在《中国软实力的崛起》一文及此后的一些言论中多次涉及“中国软实力崛起”这一话题。在某种程度上,奈的文章及言论被视为“中国威胁论”的“软实力版本”,渗透中国“软实力”的理念与实践也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波中国“软实力”热的浪潮。但在热潮的背后,却不应少了关于中国“软实力”的冷思考。
一、中国“软实力”崛起面临的挑战
虽然外国朋友对中国菜、中国茶赞不绝口,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爱不释手,对中国书画、中国功夫跃跃欲试;虽然我们在海外78个国家建立了295所孔子学院,向当地民众传授中国语言、历史和文化等知识,国外掀起学习汉语的阵阵热潮,可是国外民意调查显示:近年对中国影响力持积极态度的民众的比重有所下降。如何使外国民众脑海中的中国印象与时俱进,使他们接触到鲜活而有亲切感的中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们推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并以实际行动诠释“和谐世界”的理念,吸引并赢得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好感与支持,可在一些国家还是出现了认为中国在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声浪。如何使各国朋友及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我们的“和谐世界”理念,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虽然全球都离不开“中国制造”,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可西方还是认为中国“动了我的奶酪”,将“中国模式”视为假想敌。如何使各国朋友及国际社会了解并理解“中国模式”,不再将其视为威胁,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虽然中国扮演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角色,可在一些重要关头或商讨国际事务时,“人权”、“民主”成了个别国家向中国发难的“常规武器”。如何回应这样的发难,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认真审视中国“软实力”战略与实践中的盲点,清醒评估中国“软实力”崛起面临的挑战,冷静思考如何回应挑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以积极的国际战略回应挑战
采取积极的国际战略,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一个鲜活而真实的今日中国,并了解中国正在走向何方是回应的一种思路。
1.以“和而不同”的国际关系新思维,阐述“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可以共处
多年来,西方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威胁,认为中国的发展与西方的发展、“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是天然对立的,因而有了西方对中国崛起之后的“不确定性”的种种猜测。化解种种“假想敌”式的担忧的方式,是让西方世界客观认识“中国模式”并理解“中国模式”。
首先,总结“中国模式”的发展经验和特色:它并非是一种与“西方模式”绝然对立的模式,而是吸取了西方的发展经验与教训,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形成的发展模式。其次,它并非一种普适性的发展模式,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模式”“取经”,是因为与“西方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比较贴近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因而“服水土”。再次,中西模式的差异,绝非民主与不民主之别。最后,我们更要客观地总结“中国模式”存在的问题,走过的弯路,从中吸取教训,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国模式”。
把“和而不同”的国际关系新思维传向世界,使西方了解“中国模式”,相信中西模式可以共处,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一个更民主、更和谐、更开放的中国。
2.以博大文明与自信开放的心态建构能够包容西方文化制度优势的价值框架
在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蕴藏着很多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价值观,我们可以将这些宝贵财富挖掘出来,建构我们的价值框架,彰显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以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发挥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的优势和感召力。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讲究“和而不同”,主张平等相待、诚信合作、互利互惠。
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和谐文化能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包容作用,为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的相互依存度提升,全球性问题也需要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和谐”将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环保等国际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包蕴其中,在化解国家间的冲突方面可以发挥作用,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发展。
3. 把“人”字放大到足够大,使以人为本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
让西方理解中西人权观的差异,同时也要让西方看到我们的改变,看到我们在保障更广义的人权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尊重人的价值,结成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重视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经济与人生活的和谐;在政治生活中,我们鼓励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我们更逐步完善制度体系,以法治保障人的价值,保障和谐。
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举国行动中,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一个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中国。全国哀悼日,当国旗缓缓降落的时候,人的尊严冉冉升起。当以人为本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当我们把“人”字放大到足够大时,在西方的诘难面前,我们的回应不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西方的友好人士也因之理解中国,接受中国。
三、让“软实力使者”承接并应对挑战
在“软实力”战略的实施中,政府并非是唯一的主体。除了领导人、外交官之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使者”——民众、传媒与非政府组织等,通过这些相应的、对等的沟通渠道,将我们的声音、情感表达出来,传递出去,这也是我们“软实力”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1.民间交往——树立亲切友善的中国形象
民间交往是使各国民众感受到鲜活中国形象的一条有效途径。调查显示,与中国人有过接触的他国民众,更容易在心中留下比较正面的中国形象,对中国评价的客观程度也高于没有与中国人接触过的群体。
“软实力”战略欢迎、鼓励和支持各种健康的民间交往,以更为开放的胸襟,敞开大门迎五湖四海的朋友。通过真切的民间交流及交往,以外国朋友的亲身经历,记录一个有亲切感的中国。
另外,日常交往能产生更为持久和广阔的影响。这其中,海外的中国留学生群体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他们既了解中国又了解西方,更容易以西方人可以接受的话语体系,与之展开交流和对话,使之听到另一种声音,了解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在奥运火炬风波后,他们让国际社会听到了中国人的声音,了解到中国人受到了伤害;在兽首拍卖会现场,他们发放宣传品,希望更多人了解中国那段饱受欺凌的历史……
2.媒传天下——传播鲜活立体的中国形象
传媒是各国民众了解外界的主要渠道。在这方面,我们“软实力”战略的要点是培育传媒公信力,在公信力树立的基础上,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传媒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保护传媒人、保护传媒的制度与环境,使传媒人能“铁肩担道义”,使传媒能发挥其作为社会公器的应有作用。只有肩负社会使命感的媒体坚守舆论监督的阵地,媒体公信力才有保障。当媒体将事实真相呈现在公众面前,把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置于国家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当媒体真正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时,媒体的公信力自然会赢得公正的评判。
3.民间组织——传递人文关怀的中国形象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及潜力也是“软实力”战略不可或缺的内涵。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陆宜逸认为,国际舞台上看不见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身影,从而使中国丧失了一个关键的“软实力”工具。
我们推进“软实力”战略中,政府主导色彩浓厚。虽然政府自有其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但当一些国家出现对我们不友好的声浪及行径时,并非所有情形都适宜由官方作出回应。并且,仅通过官方渠道或主要通过官方渠道会使我们丧失很多交流的空间,这也意味着我们丧失了潜在的“软实力”辐射空间。
目前,我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发育虽然尚不完善,出现或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不应该成为其发展受到抑制的理由。非政府组织并非是给政府添乱的“麻烦制造者”,它们也可以成为政府的“战略合作伙伴”。在新认识、新思考的指引下,提供利于其生长和成长的制度环境,官方与非政府组织双方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共存、共赢的和谐发展格局方是最优的选项。
随着我们的“软实力使者”——民众、传媒、非政府组织成长起来,积极行动起来,我们的“软实力”战略也会日益丰满起来,各国民众会留下鲜活而亲切的中国印象,理解中国人的情感与尊严,在“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中更友善地共处。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
[责任编辑:常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