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后高校体育场馆利用模式与机制研究
2009-09-16刘建萍章帆
刘建萍 章 帆
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使北京高校里的奥运场馆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奥运会将一些项目的场馆建在高校校园内,既布局合理,体现了充分挖掘、合理调配现有资源、勤俭办奥运的工作原则,有利于赛后利用的优化目标,又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合理运用高校体育资源,加强高校体育事业发展能力,促进高校与社会之间资源共享,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
一、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奥运会后如何可持续利用奥运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其资源利用和运营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高校体育馆利用模式与机制研究,是盘活高校体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探索有特色的自身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其一,适时依托体育场馆高标准的场地资源、依靠奥运会培养的办赛人员和场地维护人员的人才积累,合理利用并尽可能地开发体育馆的功能,优先保障高校师生使用,成为学校重要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既可实现开源节流,又可以支持教育,对于群体工作的开展、大学生体质的增强、学校体育水平的提高,都将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其二,体育馆的一流设施是保证国家体育训练和比赛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工业大学奥林匹克体育馆为例,体育馆能充分保障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以及世界羽联培训基地的功能,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羽毛球队、艺术体操队等一些室内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其三,在不影响主体功能、不影响承担正常训练、比赛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有计划分阶段地对社会开放,努力使这一体育资源实现社会共享,让奥运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使高校体育馆成为北京社区居民的休闲场所,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的健身环境,对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具有积极意义。
“后奥运”场馆的开发、利用和体育设施的运营管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07年北京举行了奥运商机与场馆赛后经营国际论坛;2008年12月在天津奥体中心举办了首个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高峰论坛,来自国内外的专家纷纷献计献策,大家达成一致的观点:体育场馆不仅是为比赛而建造,而且也应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闲健身和娱乐场所。我们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和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的成功经验:如承办了2002年世界杯揭幕战的韩国首尔体育场,将体育赛事和游泳健身中心、电影院、购物中心等进行综合开发,使这里每天都有许多活动并能盈利。悉尼奥运公园管理部以场址的公众使用与享受最大化为目标来进行管理。目前,就北京高校的奥运场馆来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奥运体育馆在承办了残奥会举重比赛后,2008年10月初就恢复了使用,除了开放羽毛球场地,还承接了一些商业活动,利用率比较高。北京工业大学奥林匹克体育馆在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羽毛球和艺术体操比赛后,也迈开赛后利用的步伐。体育馆内的热身馆铺设了10块羽毛球场地,供学生上体育课、训练课和体育教学部培训师生员工及向社会开放使用;比赛馆铺设了12块羽毛球比赛场地,面向师生员工和社会开放使用,并已举办了2008赛季~2009赛季全国室内5人制足球甲级联赛北京站比赛,8支甲级参赛队中有6支大学球队,成为体教结合最典型的一个试点。其他几所大学体育馆改造工程和改造方案等也在进行或制订中,目标都是将场馆改造成为优先满足学生需求兼具商业运营功能的大学生体育文化活动中心。
二、高校体育场馆利用模式与运营机制的思考
1.场馆利用与高校功能定位相结合。在场馆利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校的教育功能,优先保障师生使用,成为学校教学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育教学训练、体育锻炼、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术讲座、报告会、招生咨询会、就业招聘会、文化艺术团体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场所。强化学校体育,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广和发展体育运动。
2.场馆利用要有鲜明的主题与特色。传承奥运精神,凝练奥运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奥运带来的精彩,奥运筹办和举办的经验,营造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文化氛围。通过学校的奥运工作网、奥运大讲堂、奥林匹克教育、涉外知识和礼仪培训等普及奥运文化;通过北京高校“奥运志愿者之家”点燃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奥运的激情,志愿者们通过优质的服务在北京流动的人群中展示了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奥林匹克运动与高校体育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高校场馆赛后利用应充分体现和传承奥运精神,突出高校文化特色,把讲文明、树新风和为大众体育服务理念深入到每一项具体工作措施中。
3.场馆利用与群众体育相结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意识日渐提高,大众健身热潮迅速兴起。深入挖掘和利用高校奥运场馆设施资源,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便利的健身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时期高校体育功能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配置不仅要能够满足体育课程的教学与课余训练、高水平竞技运动训练的需要,而且还应当满足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既要保障师生优先,又要面向社会公众,为大众提供必要的开放时间;既要符合市场需求,又要结合自身条件,在体现体育元素与大学文化有良好结合点的同时,通过整合奥运资源和市场开发,达到良性运营状态。
三、场馆利用要促进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
1.建立学校体育馆利用的指导规范和制度。学校主管部门要把促进体育资源市场化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列入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实行统一策划、统一经营和统一管理的一体化模式。要对场馆利用进行整体统筹和规划,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场馆管理办法、工作制度和服务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和指导性规范,通过规范来指导协调体育场馆工作,在保证教学、学生课外活动及学生业余训练前提下,合理运用高校体育资源,服务于社会。
2.做好宣传和调研工作。学校的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是一件实践性很强并具有开拓性的工作,需要解放思想,突破封闭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是社会体育资源最为齐全的地方,随着体育市场化,高校体育场馆和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可能。因此,高校要做好调研,分析对外开放的可行性、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场馆利用的组织形式、开发项目、市场培育、成本核算以及资产管理等良性运行机制。
3.尝试“以馆养馆”的策略,从场馆经营转向经营场馆。高校体育场馆利用模式应按市场规律办事,通过向师生和社会开放,承办体育赛事和文体健身活动,以及深度市场开发,熟悉市场运作模式与手段,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促进高校体育建设的良性循环。一方面,高校之间可以根据自身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开展教学科研上的合作,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体育资源市场化,可以实现高校和高校周边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资源开发,以满足社区居民对文化体育娱乐要求日益增长的需求。
4.完善服务细节,细化成本管理。在高校奥运体育场馆体验专业运动员训练环境、场地、器材、服务以及安全措施的同时,还应贯彻节能、环保、科技、人文的各项要求,合理分配大、中、小型活动,细化服务内容、对象、时间、范围、消费价格和分类管理,树立公共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以一流的场馆、现代化设施和优质热情的服务,搭建新的体育运动平台。
5.培育场馆管理人才和建设专业化团队。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拥有一支成熟专业的运营团队。因此,要有计划地对场馆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学习专业的场馆管理、市场开发、赛事要求及场地维护等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并在实践中多岗历练,不断提高专业管理知识、市场经营理念和业务运用能力。
高校体育既是大众体育,又是奥林匹克运动最坚实的基础。要不断挖掘和充分展现体育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将高校体育场馆利用与高校功能定位相结合,坚持场馆的公益性、公众性原则;坚持场馆运行的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坚持在场馆运行中体现“绿色、科技、人文”理念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场馆利用开发的工作实效,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实现北京奥运会后高校体育场馆优化利用的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场馆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