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份试卷想起的
2009-09-16吴敏
吴 敏
编制试卷必须充分尊重《考试大纲》,试卷不仅体现了对语文学科外延的正确把握,“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而且也是对在《考试大纲》的指导下进行复习迎考的所有师生的理解与尊重。我们要检测的是学生运用语文工具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以适当的覆盖面求得对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检查,是考试必须实现的要义。在我看来,一份语文试卷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宽阔的生活外延,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一份试卷还应当全面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等五个层级的语文能力,使试卷中难易题目的布局更趋合理,同时也有利于让不同能力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表现,提高试卷的信度和区分度。
明确了出卷的指导思想,理清了出卷的思路,我开始了资料搜集工作,不是搜集成题,而是原始资料。结合当年的热点,根据中考知识点的考查要求,将所搜集到的资料编成试题。
我平时就有阅读报纸的习惯,新近编制的一份试卷上有两道题目的灵感就来自于读报。
如:第6题的新闻概括就源自于我在《江南晚报》上看到的一则新闻:
本报讯 昨从江阴文化等多部门了解到,属吴方言的江阴方言作为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江阴请65周岁以上的当地居民口录,并以电子版形式载入地方志。
世代居住江阴澄江镇的老许讲着一口地道的江阴话。日前,他被邀请录音,江阴将这些录音资料完整保存后载入地方志。据了解,江阴正在编修的地方志将重点记载1988—2007年来江阴方言的变化。江阴有关部门还特地邀请南京等地的有关专家对江阴方言进行研究,确定澄江街道、青阳、利港、华士等地作为方言的调研点。目前,有关专家,已调研了江阴方言中的1000个词汇,今年年底前也将以电子版形式载入地方志。
我将它变为“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
一次在阅读《现代快报》时看到这样一则材料:无锡鼎昌丝绸厂旧址是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曾代表着上世纪三十年代无锡在缫丝业上的辉煌。然而,现在鼎昌丝绸厂旧址内却装修一新开起了饭店,饭店每天门庭若市,门口停满小车。据了解,近几年无锡市花大力气开展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200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正式颁布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文件,然而,没想到出了鼎昌丝绸厂旧址被用作饭店这一尴尬事件。如何对工业遗产真正做到“完整地保护,合理地利用”,引起不少争议了。
这则材料同样也引起了我的思考,要求学生学会表述自己的见解,这也是考试大纲上明确要求的,针对这一问题,八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给了我启发,我何不利用辩论的形式从语文的角度引导学生对热点问题表达见解呢?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我加了这样的话“为此,某班同学展开了一场辩论。你认为丝绸厂的这种做法可取吗?请简要陈述一下理由。”一道综合性学习的考查题就此诞生了,当然,作为命题者,并不仅是拟好了题,将问题抛给学生就算完事,还要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学生的视角来重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也要尽可能地给阅卷老师提供批改的参考依据。为此,我也精心考虑了学生可能会想到的理由,提供了参考答案。
试卷的重点在阅读分析上,从诗歌赏析、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到文学作品阅读,占40分之多,而且这一部分是最能体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异的,对学生而言如此重要,出卷当然不能掉以轻心。虽然也曾担心自己的水平不够独立编制题目,但是为了杜绝模拟考卷中出现学生已在题海中碰到的“熟题”,我还是决定大胆“原创”。为了拟题时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常识性错误,我请来了《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将了然于胸的语文基本常识、考试说明再反复梳理。说明文我找了一段与北京奥运有关的一段材料,根据考查知识点自己改写,考查了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议论文的阅读考查对我而言难度还是在材料的选择上,不想出各省市中考已考过的题,虽然那些题是专家们反复商榷探讨的结晶,但正如我所顾虑的,万一有些学生已经做过,那考试的公平性就不存在了,也会对学生正确估量自己的水平起到干扰。所以我在网上阅读了大量时评、杂文,最终选到一篇刚挂在网上不久,估计还没人会拿来拟题的周国平写的《独处也是一种能力》,我拟了以下题目: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2分)
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3)自然段中“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这句话的含义。(2分)
3.第(7)段画横线的句子从反面来进行论证,有何作用?(2分)
这几道题目的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对文体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学生深入文本钻研的能力。在提供参考答案时,我也是反复琢磨,尤其是第2题,我给出的参考答案是:独处时的寂寞有一种创造的契机,能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1分)独处时,我们回到了自己,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1分)第3题我给的参考答案是:第(7)段画线句从反面论证了“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1分),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1分)。据考完之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很多学生都没认真读题,导致答非所问,而这一题的测试点正是《考试说明》上要求学生掌握的。
占去整份考卷半壁江山的当然是作文题,怎样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体现出作文题的区分度,我也好好借鉴了去年的中考作文题。最终决定请学生以“不再遗憾”为题写一篇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审题的难度,我加了一段提示:“过去为没有得到而伤悲/过去也曾为失去而后悔/我想起这一切的一切/那都只是我心头一个结/今晨当我不再/为我的付出而流泪/成长的岁月/让我不再有遗憾的感觉/成长的岁月/让我知道/知道我已失去太多/成长的岁月/让我知道/更要珍惜拥有的一切”。是的,成长的岁月,或许你以为友情已不在,亲情已淡去,成功已远离……但只要努力过,拼搏过,哪怕没有成功,我们也不再遗憾。只要能抓住题目中的关键性语句,写作时突出努力、拼搏、奋斗的过程,即为何“不再遗憾”就能算是准确审题,若能辅之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材料,文章就能拿高分。如若有些学生不认真审题,或随便套用他人作文的,但凭这作文一项就拉开了与别人的差距。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外,关注生活、关注热点,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准确地理解“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应是一种生活常态。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