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同时教
2009-09-16贝荣远
贝荣远
近三十年,为了赢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时而注重语文知识教学,时而注重阅读教学,时而语文知识和阅读同时教,而忽略作文教学,而且大都是分割教学,把作文教学进行单独教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卷中阅读题和写作题占了相当的比重,而学生在阅读题和写作题中失分的现象相当突出,他们常常为作文竭尽心思,却无话可说,即使能写上几句,其章法、技巧和语言也没有多少是可取的。细想一下,文章是写生活的,表现思想的,抒发感情的,学生不但有生活,有思想,有感情,而且他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但接受过多年学校语文教育的学生为什么就不能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呢?也许,我们的语文教学很有改进的必要,特别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很有改进的必要。
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结果来看,改变原来的分割的语文知识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模式,把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教,效果会更好。特别是阅读和写作同时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阅读和写作如何同时教呢?
一、要明确教学目的。阅读的宗旨是把文章的思路摸清楚,也就是摸清楚文体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的阅读教学就是教师自己先理清文本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揣摩学生不易摸清之处,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的技能自己去摸清文本作者的写作思路。训练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摸索文本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
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以及对事物的看法,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另外,写作还是生活实际的需要,因为写作可分为口头写作和书面写作。简而言之,写作就是练习说话,练习思想。学生学习写作,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技能,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教师的写作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掌握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
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识。《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要求的第五点要求:“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在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本,全是通过知名学者、专家审核,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精选的,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优”的特点。教师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高度认识到这一点,并让学生知道。根据文本具有“典范性”的特点,可以肯定地说,文本是有借鉴价值的。有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好了课本中的文本,读好了课本中的文本,学生是可以借鉴课文文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是可以写出较好的文章来的。
三、要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阅读写作同时教。要阅读写作同时教,教师必须通读教材,熟悉教材,根据教材的文本出现的文体,有计划地安排好写作教学。当然,为了能阅读、写作同时教,也可以有计划地调整文本中课文的先后顺序。如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些文体的写作技能,教师可有计划地按照课本文本的编排顺序,按部就班,阅读、写作同时教,也可在同册课本内有计划地按表达方式集中归类的方式,进行阅读、写作同时教。
四、阅读、写作同时教,先进行阅读教学呢,还是先进行写作教学呢?按照人们认知的一般规律,应该先阅读后写作,但在阅读教学中摸清了文本,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懂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就得马上进行写作教学,让学生趁热打铁,借鉴文本作者的写作技能练习写作。以记叙文为例,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魏巍的《我的老师》时,首先引导学生摸清文本作者以感情浓淡为序,用七个事例,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的思路,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热情地赞颂他的蔡老师。然后马上进行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借鉴文本作者魏巍的写作技能,写自己敬佩的一位长辈。引导学生借鉴文本作者的写作技能,要求不必太高,不必太全面。如此次写作,可借鉴用几个事例来赞颂一个人的技能,也可借鉴以一定的线索来安排事例的先后,还可借鉴对材料的详略处理等。当然,如果学生乐意又有这种能力,几种技能一起借鉴也是可以的。
对以前文本课例中尚未发现过的写作技能,可只借鉴文本作者写作的一种技能。如教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陆定一的《老山界》可引导学生借鉴文本作者用恶劣环境烘托人物不畏艰难困苦和乐观精神的写作技能进行写作;如教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可引导学生借鉴文本作者用环境烘托人物的写法进行写作;如教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可引导学生借鉴用小标题的技能进行写作。
阅读教学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典范可鉴的写作技能,写作教学又反过来促使学生为了更好地借鉴典范的写作技能而去认真阅读,两者水乳交融,合为一体,阅读写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