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登场演一回
2009-09-16左苏梅
左苏梅
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2004年秋季,广东省根据教育部的部署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我省全面更新了教材,采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套教材有5个必修模块和多个选修系列,高二在完成了五个必修模块的学习之后,就要开始选修系列的学习。选修系列有《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戏剧欣赏》、《传记选读》、《唐宋散文选读》、《短篇小说欣赏》等。
课程改革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倡导这一理念,参与课程改革的高中教师开展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笔者也在运用新教材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尤其是在教材整合方面,颇下了一点工夫,有了一定的收获。现在就以戏剧欣赏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做的大胆尝试。
活动安排
“戏剧小社会,人生大舞台”。戏剧欣赏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二的必修5有一个戏剧单元,而选修6整册都是戏剧欣赏,两册书的内容具有明显的互补性,所选课文都是中外著名戏剧家的作品,同时又注意避免了必修与选修的重复,所选作品既具有代表性、经典性,又囊括了戏剧的主要类型和风格,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戏剧欣赏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中外戏剧的兴趣,提高戏剧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新课标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教材的仔细研究,我决定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把必修5的戏剧单元和选修6放在一起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分小组自己教自己学,用相对短的教学时间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戏剧欣赏知识,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次活动,对学生的语文要求是多方面的。既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又要有较强的组织表演才能,比如讲课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表演要读音准确,个性鲜明,而高二的学生完全具备完成这次教学任务的能力,所以我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如何设计和组织活动,怎样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实施前我考虑最多的问题。经过反复斟酌,我把班上同学分成八个组,要求学生“人人参与,责任到人”,以期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我把教材中出现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用抽签的方式分配给各小组,分别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西方戏剧的莎士比亚、果戈里,以及荒诞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还有中国现代的话剧大家曹禺、老舍,给一个月的时间让他们搜集资料,包括相关戏剧知识、作者生平简介、代表作品、课文分析等等,并要求他们制作一个电子教学课件,做一份手抄报,上一堂戏剧课,演一场课本剧。老师将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一、二、三等奖。
当我把自己的计划在班上宣布的时候,学生们兴趣浓厚,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谁负责手抄报?谁做课件?同学们七嘴八舌,立即行动了起来。我提示大家,演戏可不光是为了好玩,要演好一出戏,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不愿学习戏剧知识,现在为了上好这节课,演好这场戏,他们可就主动去学习了,并且课文内容也要烂熟于心,我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不断地给学生以鼓励,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戏剧题材内容、戏剧语言、戏剧冲突等方面的辅导帮助,使同学在正式上课之前已经对自己负责的那堂课有了充分的准备。在放手让学生去做的同时,我还时常跟踪,落实学生备课的情况,给予必要的点拨,确保我所要求的事项每个小组都能落到实处。
同学们开始为自己这个组的作家查找资料,从作家的生平到思想再到作品所处的社会背景……小组成员还经常因对作品理解的不同发生争论,通过争论达成共识。由于各小组的准备工作都很充足,为上好各自的那一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过程
一个月后,戏剧学习正式开始,同学们终于可以粉墨登场“演”一回了。各小组再次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出场顺序,每个小组有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节像老师上课一样完成知识的讲解,剧情的介绍,课文的分析,并把制作的手抄报复印发给其他小组,第二节表演课本剧,分析人物形象,并由其他小组作出点评。由于每节课都有6、7位学生“老师”,因此讲课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讲解之外,还组织课堂讨论,演唱戏剧里的插曲。讲解、朗读、组织讨论各有分工,充分发挥了每个同学的特长。大多数同学都是头一次尝到做老师的滋味,收获甚大。上台讲解的同学有板有眼,端着一副老师的架子,相比平时的他(她)实在截然不同。在45分钟的课堂里,同学们讲戏剧常识、作者简介、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写作特点、社会环境、重难点分析……每个小组都充分利用课件和手抄报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加上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听的同学感觉津津有味,受益匪浅。高二(2)班第五组6位同学“上”的老舍作品欣赏课可以算这次活动中最成功的一堂课,这堂课的成功可以说是全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其过程是:由卢婉欣同学对话剧知识进行了介绍,再由卢嘉华同学对老舍的生平、代表作品做了简明扼要的讲解,重点则是赏析老舍的代表作《茶馆》的第一幕。学生“老师”紧扣这一幕本身所具有的情节紧凑,人物个性鲜明,故事容量大的特点进行分析,剧里剧外,联系紧密,入情入理,充分展示了老舍创作的艺术特色,对这“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作了恰到好处的诠释。接着刘宇千同学对剧中的重要人物进行了分析,期间不时有提问和讨论,气氛融洽热烈。最后由张丽贞同学对作品的艺术特色做了简单的分析,有一位同学专门负责放课件和发放手抄报。整节课圆满结束。可以看出,这个组在备课上下足了工夫,而且讲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同学的提问恰到好处,并且每个提出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整节课效率很高。
每个小组上课都有自己的特色,都能按要求达到教学目的,有遗漏的地方我就及时补充,教学效果比单纯老师上课要好得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有些同学是第一次尝试做课件,但是制作水平并不比老师逊色,同学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尽管在“授”课的过程,有些同学因为过于拘谨或紧张,在语言表达上有点口齿不太伶俐,思路不太清楚,教学流程的安排有的也不够合理,有同学在归纳总结的时候,回答同学的提问比较笼统和分散……但这些对于第一次当老师的学生来说,只能算是微小的不足,并不影响授课的质量,大多数同学的表现是自然的,他们准备充分,考虑周到,设计周密,令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身上蕴藏着不可低估的潜力。同时也达到了我所期待的以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去带出学生对戏剧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中学到知识的目的。
学生收获更大的是在戏剧表演方面,各小组的表演可谓精彩纷呈。表演课本剧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剧本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表演课本剧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培植感情,磨练毅力,还要求学生之间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演一出戏,靠一两个人可不行,必须全组成员的通力合作,有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有擅长乐器的就负责配乐伴奏,会电脑的就搞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各扬其长,各尽其能,分工合作,配合默契,这一过程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又让观看表演的同学真切感受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品中的社会环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品。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途径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的激发者、辅导者,从而让学生的自学潜能、综合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的“二传手”。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这一次的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解放,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但掌握了戏剧欣赏的一般知识,培养了阅读和欣赏中外戏剧的兴趣,提高了戏剧鉴赏的能力和文学修养,也在活动中培养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另外,学生也感受到老师平时给同学上课的辛苦,更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这是任何说教都难以收到的效果。可以说,这次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初步实现了课程改革的目标。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