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2009-09-16黄朝荣
黄朝荣
一、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兴趣
这种阅读就是利用录音、影碟等设备听赏文本的朗读和点评,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性的自我声音模仿教育,边欣赏边模仿边体验,使学生感同身受这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潜在的表演形式;没有读就没有理解,然而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集体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目。所以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使用“对话式阅读教学”,形成师生互动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仅是言语的交流,更是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呼应。阅读教学的对话包括“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个方面。前者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后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所以“对话式阅读教学”是让学生、教师、课本三者皆到场且皆有话语权,它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例如《三峡》在采用“对话式阅读”时,先设置刺激参与对话的话题,包括:(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先写山后写水,是如何写山的?又是如何写水的?为什么要这样写?(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如:《三峡》语言凝练,虽然只有几百字,却能绘尽四季景色,罗列山水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描写,这是否与本文写景的宗旨背离?你有什么看法?(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如: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为什么要先写山后写水?能否调整一下顺序,或者只写水?这些问题学生通过反复读文本,师生互动,从中获得了很多关于文本的更丰富的信息,对课文内容把握得更深刻,课文也就更容易背诵了。
所以,阅读教学中就是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有时通过对话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
三、依靠阅读,理解品味文句、文段内涵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文本理解的基础或者说重点是什么,无疑是对文句、文段的理解把握。而理解文句、文段的内涵则又是理解把握文本的前提,它们都没办法离开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
例如《范进中举》一文中有关胡屠户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不屑一顾时:狗血喷头地骂范进,啐吐沫。而想巴结时:又是自责又是逢迎,还有自贬等;从集市回来,一路上为范进扯了几十回滚皱了的衣裳后襟。暴露吝啬的本性时: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地,把拳头舒过来,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上面的这些文句可以说都是极有内涵的,对这些文句理解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是否是真的读懂了课文,是否是真的构建了把握了小说文学形象的基础。有这样两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1.对范进不屑一顾的胡屠户(考上秀才时骂——想找他借点钱时骂——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到癞蛤蟆想天鹅屁吃);
2.极尽拍马逢迎之能事的胡屠户(转了个180度的大弯子,原先眼中的那个范进突然之间荡然无存了,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在这个什么什么的范进范老爷了),也是突然一下子害怕起来了的胡屠户(害怕什么很有研究头,我们的老师很少研究这个角度——我以为两副嘴脸的胡屠户都是很真实的,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两副嘴脸都不纯粹是做作,真实是主要成分。)
以上这些想法是怎么来的,就是慢慢品读出来的,所以要强调阅读实践,让学生弄懂文句、文段的内在含义或者叫言外之意,意中之意,非常重要。不去读书,是不可能获得的,而认真反复地去读,是不可能没有获得的。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