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摘取作文成功之花
2009-09-16莫敏静
莫敏静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然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却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害怕作文,面对文题,思路枯竭,搜肠刮肚,随意编造,学生作文还是贫血缺氧,缺乏生气和活力。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摘取作文成功之花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见解。
一、拓宽阅读面,让学生养成积累语言材料的好习惯
要写好作文,大量阅读必不可少,广泛的阅读既可间接观察生活,又能直接学习写作方法。语文老师应教育学生认识到拓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多读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图书,特别是专门为中学生办的优秀报纸杂志。还可以为学生制定名著阅读计划,推荐一些古典名著,既可扩大阅读面,又可积累写作素材。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在阅读中,吸取前人文化营养,学习名人名家的写作技巧,从书中了解名人名家的创作故事,获得有益的启示。每次作文指导课,都精选几段或一篇美文来赏析,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学的熏陶。还教会学生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取其灵气,吸其精华。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说明了在阅读中也要善于积累。
二、激起学生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培养和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作文教学,对学生而言,最难的也是作文。每次作文学生积极性不高,甚至没有兴趣。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更主要的是老师的教学因素。不少老师作文指导模式略显陈旧古板,没有新意,当然就提不起写作兴趣。另外,过多地挑剔学生的文章也不妥当,会打击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容易失去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作文宜多鼓励,少批评,注重兴趣的培养。在作文指导中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出谋划策,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多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可增加信心,写作兴趣也激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兴趣就是写作中长流不息的源头活水,有了它,笔底就会淌出涓涓清流,偶尔也能给你一两次妙笔生花的惊喜。
三、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
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像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就是经多次修改才确定的。《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也是欧阳修七易其稿,最后改成的。当然学生毕竟水平有限,所以可由易到难,从简单的标点、字、词入手,再到篇章结构,选材立意等,逐步引导。我常采用分小组的形式,让小组成员互相鉴赏,提出修改意见。同时从小组中选出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出来,再全班鉴赏,评议,交流体会,然后总结作文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促进作文水平提高,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教师也能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四、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新是作文的生命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生活充实至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这恰好说明了作文其实源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越充实。初中作文教学,不宜全部在封闭式的校园里进行,而要善于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参观访问,广泛进行调查研究,来开拓学生的思路。现在的学生不太关注社会,生活面太狭窄,阅历较浅,作文缺乏创新意识,老炒冷饭,长此以往,学生一点点灵气都磨掉了。这实在是对创新能力的扼杀。要改变这些现状,还有待于我们语文老师的努力。平时教育学生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人生,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推陈出新。郑板桥的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对于作文创新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在创新的同时,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真谛。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也拓宽了写作渠道,写作素材信手拈来,甚至可以进入“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绝妙境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操之过急,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教师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作文弱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只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在作文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播种,努力耕耘,必然能摘取到作文成功之花。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