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鸣”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四个环节

2009-09-16郭巧菲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共鸣感情情感

郭巧菲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情感传递的过程,为此,情感的传递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而文学的感情就是人和人的共鸣,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就是作者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作者、学生和学生这四维一体的“共鸣”。但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政治性和工具性并存,以工具性为主,思想性为辅,割裂了通过语文的学习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环境。为此,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我们不但要进一步研究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手段,还应注意语文教学中的“四个环节”,即在“教师与作者的沟通、教师与学生沟通、学生与作者的沟通、学生与学生的沟通”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共鸣”。

一、探求契合点,与作者“交心共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文章方能称得上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而有血有肉的好文章自然倾注了作者的一片真情,而这种真情恰恰是最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并引发共鸣的。要将学生引入深入体会作者感情,体味作者心中的万千澎湃,教者首先自己要进入作者的情境,能和作者合二为一。才能“境”由“情”生,“情”浓“境”深。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他主张写物,要忠实而不造作;抒情,要真挚而不虚假。很难想象一篇材料失真,胡编、胡编乱造的文章能够抒发真情,打动人心唯有描写真实人生,抒写真挚的情感,才能使文章有信度从而赋予文章一种特殊的感染力,甚至冲击力。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精神之精华,要把这一丝丝“心神”传达出去,就要和作者“交心”。要“交心”自然就少不了教师的深入挖掘、体验、感悟,甚至穿越千山万水,穿越历史和未来,和作者来一回穿越时空的“促膝长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情含蓄蕴藉、曲折深沉,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一幅幅如梦境般美丽缥缈的画面。教者只有首先自己行走在那幽僻的小路上,凝眸那摇曳多姿的荷花,迎着微微的晚风,嗅着缕缕的清香,合着淡淡的月色,置身薄薄的轻雾中。细细品味作品迷离恍惚、体会深沉抑郁的情调,进而与作者一同走进这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苦痛的独特意境中,才能明确作者那种难以言状的苦闷、彷徨、低沉、抑郁,亦能使自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当时腥风血雨的黑暗,从而达到和作者感情产生共鸣的境界。

只有深入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把握书者的感情动向,并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感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才能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

二、“掏心共鸣”,对学生应动之情

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为此,可以说,语文教师的教育力量应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的魅力才能锤炼学生意志,帮助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

这与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课程管理改革的要求不谋而合。或者可以说是二者的完善和统一。一方面,语文教师教授之课文都必须把握时代特征,在对语文学科整体研究状况把握的同时,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时代精神的内核,开启教育实践与研究。另一方面,教师在完成和作者的“促膝长谈”后,产生的巨大共鸣,推动了个人感情的宣泄,而此时,把这种巨大的共鸣效应传递给学生,更能使学生体会个中三昧。

如学习《春》《济南的冬天》时,老师运用自己把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传达给学生,使教师学生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善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掀起心底爱恋祖国山川的情感波澜,从心底顿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的热爱。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积极运用课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扉,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和作者产生的共鸣,传递给学生,带动学生和时代,和作者一同共鸣。形成“教师导,学生游,一起鸣”的师生共入情境的效果。让学生在赏析中感受共鸣,积极思索、领悟,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心与心”共鸣,师生合作学习促高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语文学习是一种从外而内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情升华而成的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不同的效果,而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必将促进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这种交流和探索必将形成求同存异的共鸣,反而更加促使每个学习者的体验更深一层。

《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美国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而且可以从其他学生那里获取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开学生的心扉,也容易让学生形成“高山流水有知音”的共鸣。而师生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语文的内容立体化,丰富化,可以运用集体的智慧把一个个片断和细节拼凑成完整的故事和情景。合作学习语文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乃至教师、作者、学生这三者之间的心与心的交流,通过交流,获得共识,形成积极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其意义绝非教学方式上的创新。而是具体的把握作者的感情,和作者交心,与学生谈心的必然结果。虽然让学生用合作方式进行学习,但其目的是建设大语文的氛围,形成积极的共鸣环境。但纵观所得,学生在合作方式下进行学习,其所得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本身。因为历经合作学习这一过程,与同学、与作者、与教师一起共鸣的过程,已能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它还促成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共鸣感情情感
最好的感情
情感
感情工作
台上
不分对错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感情强烈的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