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民族文化课堂综合实践活动
2009-09-16莫吝
莫 吝
【摘 要】 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地域的民风民俗、历史遗存、文学艺术、建筑风格等资源优势,把学校“小课堂”与生活“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民族地域文化课堂综合实践活动。在生活中采撷民族地域文化瑰宝,走进社会大舞台,开拓广阔的语言学习空间,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语文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理解、运用民族地域文化。
【关键词】 民族地域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地域的民风民俗、历史遗存、文学艺术、建筑风格等资源优势,把学校“小课堂”与生活“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民族地域文化课堂综合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语文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理解、运用民族地域文化。那么,如何开展民族地域文化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在生活中采撷民族地域文化瑰宝
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以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在生动、鲜活的生活中采撷民族地域文化点滴,让他们体验生活的意义与乐趣,学习民族地域文化,让语文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鲜明而丰腴。
1.开展观对联、收对联、写对联活动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被诗人臧克家称为“中国文学园地一朵别致的小花”。它起源于五代,兴盛于明清,至今不衰。在民族地域文化中,以对联最为著称,无论是过年过节、红白喜事,还是开业庆典,均有贴对联的风俗。课堂上,老师教对联的基本常识及写作技巧,适当介绍一些趣联趣事,名联逸事,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千家万户收集对联,要求学生按春联、婚联、寿联等进行分类,并将学生收集的对联整理编辑成册,用以开展语文教学第二课堂或成立兴趣小组。
2.组织学生收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歇后语
各地民间故事多以口头形式传播,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族人民特有的民族心理、伦理道德和文化传承。学校组织学生带纸带笔进入民间听古人(人物故事)、问神奇、找传说,然后将学生采集的素材整理成具有当地风情的《民间故事集》。
教学诗歌时,我们不妨将学生平时搜集到的民间歌谣搬到课堂,让学生自由咏唱,老师给予点评讲解,让学生从歌谣中更深刻地体会诗歌语言、节奏、韵律、意境、情感的美,使语文课堂充满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
出自各地的谚语、歇后语、谜语等可谓五彩斑斓,也是宝贵的民间财富。如农谚“云朝东,雨不凶”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如“狩猎才能得禽兽,勤劳才能有收入”(鄂伦春族),教育我们勤劳能致富。又如“老鼠子上秤钩——自称自”(壮族),形象生动,诙谐有趣。平时要求学生收集整理谚语、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化,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可以让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让学生深入了解风俗民情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民间丧葬、婚嫁、祭祀、传统节庆等风俗民情,是一本本活生生的语文教材,老师可就地取材,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了解民情风俗,让学生从中挖掘生活语文的知识宝藏。
让学生参加老人葬礼,细微观察入殓、闭殓、出殡仪式,记录吊孝、丧鼓词;或者布置学生到社会中收集哭嫁词、贺郎歌;或者请当地山歌能手教学生学唱山歌等等。同时督促学生相互交流,谈感想,甚至进行创作。民间传统节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和重要形式,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每逢节日,教师布置学生实践活动任务,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由来?”“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的含义是什么?”等,让学生深入民间调查走访,让他们懂得节庆的有关知识。
二、走进社会大舞台,开拓更为广阔的语言学习空间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生活。我们要用生活的“根”,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语言,显示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魅力。
(一)收集地方方言,纠正语音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方言。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到公众场合调查地方方言,探索方言语音特征,掌握地方人发音的特点,如“思”、“诗”不辨,d、t和zh、ch不分,“深沉”与“生存”发音一样,“猪”读成“du”等等现象,进行材料收集,然后分类整理编辑成《方言误读册》《方言勘误表》,授课时,老师针对以上情况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出现发音不准的现象,为人人说一口标准普通话清除障碍。
(二)积累乡语土话,丰富语言
乡语土话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在北京,“劳驾”一词应用极广,求人帮忙,借东西,请人搭把手,请人让路,出门打听道儿,都会用到它。一声“劳驾”,会让人觉得您很懂礼貌。在湖南,说“有喜”就是主人家妇女怀孕。“老妞”,则是四川男人对自己老婆的“爱称”。让学生学会使用当地乡语土话,能加强学生对口头语、书面语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写作增辉增色。
(三)观赏店名、广告,感受语言
店名和广告用语都是短小精悍,意蕴丰富的语言艺术的体现,也是山里学生学习语言的渠道之一。在教学活动中,除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翻阅、收听收看报刊、广播、电视里的广告外,还要求学生收集身边原汁原味的店名和广告用语。如:“辣妹子餐馆”、“好又来米粉店”“满意服装店”等店名招牌,它们朗朗上口,易于记诵。这些广告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在经常收集欣赏品味店名、招牌、广告语的情境中,既增长了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意识。
总之,在开展民族地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多灵活变通,努力创新。郭沫若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让学生享受到做主人的权利和欢乐,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和素材,让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4
[2]刘墨,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朗出版社,2004
[3]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迈曾.语言与交际.南开大学出版社
[5]唐天津.挖掘民族地域文化优势,拓展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外延的实验与研究
(责编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