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与无序
2009-09-16陈嘉
陈 嘉
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者,由于各自的写作修养的决定和制约,写作文章时思路结构、创作技法千差万别,因而写出了千姿百态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写作过程是属于每一位作者自己的,但在这些写作进程中所沉积的共性,可供每一位创作者模仿和借鉴。写作过程中的共性是抽象的、概括的,但它并非一个没有内容的空洞躯壳,它统摄着无以穷计的具体文章和千变万化的写作过程,隐含了各种写作方法。而这些抽象、概括的写作共性,都可以形成有形可观的写作程式。
陶行知先生说:“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作者写进作品的不仅是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他对这些内容的主观体验,还有着作者个人对文章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自己所掌握的创作技巧。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不仅认识了作者所写的内容,而且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体有形的写作程式。例如:阅读、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就可以形成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写作程式——“写事物周围的环境→突现事物及事物周围环境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表现感情、感悟、理想、精神等”。
随着阅读、学习的继续,接触到的文章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会获得许多写作程式。这些写作程式一旦在头脑中形成并牢牢地固化于心理结构之中,就会为作者感知生活提供内在模式和合适的表述方式,决定文章的基本格局。考试时,就可以根据文题,从自己的写作程式库中寻找合适的“演员”来充任作文中的“角色”,并对“角色”进行艺术加工,缀合引补写成文章。
中考作文限题、限字、限时,在临场应试时,由于紧张等原因,很容易出现跑题、字数过多或不足之类的失误。写作程式则可以对写作过程中的构思和表述规定明确的行进路径,有效地防止思维的散漫和零乱。还可以为写作活动提供规则和标准,来约束和控制写作行为,使文章按着写作程式的方向生发。
写作技巧是无形的,抽象的。在语文学习中,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对所学文章的种种概念、规则重新解读,及时地纠正理解上的偏差,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并将它们“编写”成写作程式。通过对有形的写作程式的反复运用,不断对写作程式进行修订与创新,使之富有个性色彩。这样在有形的写作程式的运用之中,就会培养出熟练的、有着独特风格的写作技巧。
有了好的思路,还得要有好的内容。下面说一说材料的积累问题。
作文材料的特点有二:一是零散;二是类别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作文材料由于具有这两个特点,因此我们不可能将材料系统地、分门别类地进行记忆,材料的积累是一个无序的过程。因此,平时在积累材料时,就不必强求分类记忆。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便可按着获取时间的顺序,一个挨一个地抄录在一个本子上——如果能做成活动卡片更好——只要有时间了就翻看一下或者是随意地抽出几页来瞧两眼。这种无序的搜集记忆,并非是将每一个材料独立地放在脑海之中,而是要不断地寻找各个材料之间有联系的地方,将零散无序的材料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便可在作文中牵一线而全网动,下笔千言如泉涌。
材料无序地积累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去搜罗,在积累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方向性,使自己积累的材料生动而又新颖。材料的获得无外乎有这样三个途径: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包括生活见闻);二是学过的课文内容;三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这三条途径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盲目地扎进去便是“苦海无边”了。因此在积累材料时要以以下几点作为甄别、选择的尺度。第一,选取“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姜夔)的别开生面的材料;第二,注意选择充满时代气息的材料。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日新月异的时代,每时每刻都有新人新事涌现。留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将它们选入我们的文章中,就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第三,要注意选择那些出人意料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本身就峰回路转,引人入胜。写入文章中,自然就会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迂回跌宕,从而收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四,注意选择那些感受深刻的材料。越是自己感受深刻的材料(尤其是自己内心有过深刻体会的),越能将之写出新意来,这样文章就会不落窠臼,独具特色,给人非同一般的感受。
一句老话:“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只有细心地揣摩每一篇范文的结构、思路,才能领悟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形成写作程式。毛主席在指导研制核弹是依照苏联模式还是依靠自己创新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先练楷书,后练草书。”只有在不断体悟、模仿别人的写作程式的基础之上,才会创制出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材料的积累是个硬功夫,要求我们涉猎广博,需要我们不断地摘抄、诵记、纵横联系,这样便会在如山的“矿石”之中,提炼出耀目的“黄金”。
有米、有锅、有灶、有柴,“小媳妇”心灵手巧,又谙于此道,必然会做出一道道精美的精神大餐。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