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文教学刍议
2009-09-16覃玉良
覃玉良
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一单元都安排有一两篇自读课文,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欣赏、领悟文章。但许多老师总是不放心让学生自读,往往按讲读的方式帮学生分析、归纳、讲解。这样学生就失去了自读的机会,只能一味听老师讲解,结果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也很累,效果很不理想。我们应该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自读课文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充足的阅读时间、思考时间和辩论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思中悟、辩中明、说中得。
一、让学生自读,符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学生学得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而传统教育则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它强调的是教师的知识拥有量、教师授课的水平,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解、分析、钻研教材,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的同时,我们应该在方法和策略上训练学生。
1.以本单元讲读课文为例,教学生掌握本单元体裁的阅读方法,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学习小说单元,我先让学生了解有关小说的知识及学习小说的方法,我常说:“我把打开本单元的大门的钥匙交给同学们。”学习《空城计》一文,先是让学生圈点批注,互相交流,然后整体感知,抓小说的“三要素”,引导学生弄清情节,分析人物,最后谈收获启示。在后面的自读课,如《美猴王》一文,就让学生按此方法自己去学习,还要学会运用。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效果不错。
2.循序渐进,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
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仅掌握各种体裁的阅读方法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根据阅读对象的特征掌握一些阅读的策略。学会运用工具书、知识网络、有关资料等解决文章中的疑难问题,学会根据自己的观点来评价文章,还要学会比较阅读等等,这就是策略。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抓住机会向学生传授策略,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逐渐认识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风格,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二、让学生自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
学生自读,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这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把学习的“探索权”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经常地运用创新思维方式进行探索式的学习,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问题的发展过程,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使其成为“准发现者”。围绕着问题的发生、知识的形成及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自读,使学生在概括、想象、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路和见解。对于学生的探索和积极性,要给予热情的鼓励,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和“独出心裁”,为学生的探索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其在探索发现的实践过程中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常常得益于各种信息的“积累”和“碰撞”,而这种“积累”和“碰撞”又较大程度上源于阅读。如在自读《范进中举》时,学生看到范进因听到中举的消息而发疯时生产疑问:范进怎么会在听到这么好的消息时突然发疯?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如果学生能带着疑问去查阅一下有关书籍,或同别人讨论一下,了解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再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就会明白:当事人的神经突然受到某种巨大刺激时,会一时难以承受而发生错乱,因而范进中举后发疯是可信的。教鲁迅的《故乡》,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分析完后,学生基本上都懂了,这时如果教师让学生把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形象加以比较,学生就会发现,除了两人的性格不同之外,作者塑造两个形象的方法也各有侧重,于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能经常这样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质疑,教师适时点拨一下,引导学生探究深层含义,学生就能掌握创造阅读的方法,就变得会读书了,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也就能得以发展。
三、让学生自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自读中处处有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时机,学生独特的思维火花时时撞击迸发,教学中须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潜能与智慧。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因为灵活的思维方式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如果学生只会按一种固定方式或方法处理问题,也就无法创新。受定势思维影响,人们往往因循一种可成为模式的常规思路去考虑问题,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轻车熟路,但这常常会使他们的思维僵化。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就要要求学生摆脱常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灵活变换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敢于超越教学现实的精神。引导学生分析句子时进行多句比较、多问比较;造句时要求别出心裁;分析问题时运用多维分析法;课堂学习时敢于对教材、对教师的讲解提出异议;议论时大胆说出独特见解;阅读时能对读物进行比较评论,善于设计训练题等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能得以充分发挥。
四、让学生自读,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
教科书长期以来成为教师用以传授知识的工具,把一篇篇文质兼美、倾注了作者心血和人生体验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变成毫无生气的死教材。教师只按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去讲解,没有投入自己的感情,不给学生自读的时间,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是做理性的分析,所以课堂就不感染人,学生也悟不出文章中的美。
以前,我在上课前备课很细致,生怕遗漏某个知识点,课堂上更是面面俱到,本来两节可以上完的课文我有时三节课还上不完。比如上《小巷深处》一文,我觉得文章很感人,上课时也特别地投入,担心学生不懂,什么都想告诉学生,讲了两节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毫无表情,无动于衷,连连喊累,后来我想,可能是学生没认真读过,一问,学生回答:“我们还没看完。”难怪无论我用怎样的激情都感染不了学生。后来,我改变了方法: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把自己认为最感人之处读出来,并说明理由,最后谈谈自己的收获,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来劲了,有些同学读得声情并茂,有的联系实际讲得绘声绘色,有的把问题提出来,大家辩论得面红耳赤。不知不觉下课了,大家意犹未尽,下课了还争论不休。确实,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自读就能读出作品的美,才能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又起劲,何乐而不为?
五、让学生自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一个个思想上、情感上有差异性的个体,我们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自读,就是给了他们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去进行再创造的机会,就是给了他们充分体验、得到美的享受的机会,就是给了他们展示自己丰富个性的机会。我们许多老师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剥夺了学生自读的权利,学生的笔记大部分记的都是老师从教科书上搬来的翻版,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已经使学生养成了做听众和书记员的习惯,忘记了要自己去体验和感受文章的美。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只有老师仔细分析讲解,学生才会懂。这显然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作用,剥夺了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权利。“在课堂上,相当多的时间是被不合理地浪费了。”这是赞可夫的话,这里所谓的“不合理地浪费”也有老师不必要的滔滔不绝的讲解,而让学生处于被动、旁观的位置,这样的课堂教学只会一点一点磨蚀掉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读,学生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得以充分地训练和培养。放手让学生自读,这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挑战,我们教师如何改变教学理念,才是最关键的。当然,让学生自读并非给学生无目标、无中心的自由的读;也不是让学生在课堂内胡思乱想,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辩论的同时,教师不是没事干,而是与学生一起感悟、探讨,还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指导、点拨,在教学的目标、方法、策略上给予引导,自读指导的过程可以是:读法指导—学生自读—研读讨论—总结收获。教师的角色由“主演”变成了“导演”。
自读课文让学生真正自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欣赏美的能力,对他们来说将是终身受益。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完善自我,尤其应改变教学理念,这已刻不容缓。让学生真正学会自读,广大语文教师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华编著.《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2]潘高晓主编.《研究型教与学》
[3]文萍主编.《创新型课堂教学》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