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要把孟子清出孔庙
2009-09-15陈虎
陈 虎
历经数百年的波折、反复,孟子才最终确立在“四配”(旧时孔庙中,颜渊、予思居孔子的左边,曾参、孟轲居右,统称四配)中的地位。谁曾料到,洪武五年(1372年)的一天,盛怒之下的朱元璋,要取消孟子配享的待遇。那么,朱元璋为何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庙?他又为何如此恼怒孟子呢?
首先,朱元璋性格上首鼠两端。他一生既重用佛、道,又时而杀戮和尚、道士。对儒家、法家等也是如此,虽然经常大骂李斯、韩非等法家,但他治国思想的精髓又多是从法家著作中生吞活剥而来的。他一向标榜孔、孟,儒家思想似乎是他的唯一旗帜,但他又在骨子里又看不起儒生。如他命令“有司造成均,凡士人肄习案座,皆以独木为之”,人问其故,朱元璋回答说:“秀才顽,使之坚厚,毋败吾案。”(《明朝小史》)如此性格,难免常有今是昨非之事。
再者,朱元璋对历朝历代所给予各路神仙、名人的各种封号也不甚感兴趣。洪武“三年,诏革诸神封号”,只是对孔子还算宽容,“惟孔子封爵仍旧。且命曲阜庙庭,岁官给牲币,俾衍圣公供祀事”(《明史·礼志四》)。但当孔子的后人应诏不赴朝时,朱元璋又龙颜大怒。
据史料记载,洪武元年三月,大将军徐达攻克山东济宁,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故乡曲阜,朱元璋便传令孔子第55代孙、元国子监祭酒孔克坚到南京去朝见。孔克坚犹豫不决,称病不出,只派他的儿子孔希学前往。朱元璋疑心这位袭封衍圣公看不起他这个出身卑贱的皇帝,感觉受了莫大侮辱,虽再三压抑,终是恼怒难消,便拟一诏书,快马送给孔克坚,说道:“吾虽起庶民,然古人由民而称帝者,汉之高祖也。尔言有疾,未知实否。若称疾以慢吾,不可也。”孔克坚这才感觉到大事不妙,遂日夜兼程地赶到南京。但极度自尊、刚愎自用的朱元璋,对于“至圣文宣王”这么一个高高在上灵魂的存在,是一百个不情愿。洪武二年,他就曾下诏:“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诏令一下,朝野大哗。如时任刑部尚书的钱唐就上疏日:“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报本之礼不可废。”侍郎程徐也上疏劝谏。
经过大臣们这么一闹,朱元璋也觉得实在说不过去,只得极不情愿地收回了命令。但他一直又心有不甘,于是几年之后,便把这一腔无名之火发到了孟子头上。
其次,要从孟子的思想中找原因。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民本”思想在孟子那里表现得最为突出。孟子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天子若不能保民,天下之人就可以共诛之。所以,他并不主张天下百姓效忠于一姓一人。又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也就是说,在孟子的心目中,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天子权威,君臣关系也是相对的。
而要想得民,就要为民想、为民兴利、为民除害,不要把人民厌恶的东西强加给他们。这种“以德服人”的政治称之为“仁政”、“王道”。与此相反,“以力服人”而丧失民心,是为“霸道”、“暴君”。比较这两种政治,孟子认为天子若“以德服人”,就是“仁者”,而仁者则是无敌的,因为“得道者多助”。
孟子的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攻取杀伐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但朱元璋对孟子那个时代异说纷呈的学说很反感。
洪武元年,一次与儒学之臣讨论学术问题时,朱元璋就曾说过:“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之以亡,此诚何益?”“邪说之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夫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焉得而治!”(《明史纪事本末》)基于这种心理,政暇之时,经常翻阅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书《孟子》的朱元璋,看到这些内容就不高兴了,于是,厄运也就必然地降落到孟子的头上了。
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不经意之中翻看《孟子》,看到“民贵”,“君轻”之类的话,更觉得如芒刺在背。他当天就命令将孟子逐出文庙的殿外,不得配享,并发狠地说:“(诸大臣)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明朝小史》)看到这个圣旨,满朝文武皆惊恐不知所措。
这时,刑部尚书钱唐挺身而出,抗疏直言,为孟子鸣冤。朱元璋当然是愤怒异常,内侍把皇上动怒的情景描述给钱唐。钱唐说;“臣为孟轲而死,死有余荣。”(《明史·钱唐传》)说罢让人抬着事先准备好的棺材,抱着必死的决心,直向奉天殿方向走去。朱元璋果然命“金吾”卫士杀气腾腾地引满弓,正等着钱唐的到来。见到钱唐视死如归的模样,气头上的他更加恼恨,便真的让卫士连射了好几箭,钱唐被射倒在朝堂上,但仍然挣扎着向皇帝座前爬去。看着钱唐痛苦而坚毅的样子,朱元璋终于退缩了。此事之后,朱元璋不仅没有因此而治钱唐的罪,还命令太医仔细地为他疗伤。
第二年,冷静下来的朱元璋下了一道谕旨,说“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极不情愿地把孟子的牌位又请了回去。
但朱元璋觉得这个孟老头实在有点讨厌,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什么“草芥”、“寇仇”等,都像是指着鼻子数落自己。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最终还是没有放过孟子,既然配享不能动,我动你的书应该可以了吧。于是,他命令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
82岁的翰林学士刘三吾奉命后战战兢兢,经过反复揣摩,共删掉85条朱元璋感到刺眼的内容,保留170余条,成《孟子节文》一书。朱元璋立即下了一道诏书,规定“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一以圣贤中正之学为本”。孟子配享的这段公案,到此才算结束。
编辑赵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