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纽约过客

2009-09-15程海晋

上海采风月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拳击手大都会纽约

程海晋

当我离开了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高楼尚未林立的中国,猛然到了纽约,感到纽约的那些结合了现代和古典风格的摩天大厦,令人压抑得喘不过气。望着那些一脸疲惫、滔滔不绝、西装革履的纽约客急匆匆穿梭于大厦和街道,不禁心生羡慕,什么时候自己也能那样,穿着高档服装,在这些海市蜃楼般的大厦里工作。

接机的朋友是我在上海的一位忘年交,来到美国多年,完成了学业并且工作数年。她开着自己的车,带着我转了转纽约市内以及那几座连着曼哈顿岛的大桥。看着哈德逊河以及那些略带欧式风格的钢筋水泥丛林,恍然间冲口而出说:“纽约和上海有点点像。”那位朋友哈哈笑了,她刚来纽约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因为这个原因,80年代留学或移民美国的上海人,很多选择了在纽约居住和工作。她笑着说:“希望有一天你能来纽约大展身手。”

纽约是一个商业城市,也是美国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来美国前,我已经从有限的渠道,了解了代表纽约的文化标志,如百老汇歌剧、话剧、大都会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纽约芭蕾舞团、纽约交响乐团、自由女神、艾利斯岛移民大厅等等。买飞机票的时候,没想到自己到美国后第一站,鬼使神差的居然就是纽约。

美国人喜欢说:纽约不代表美国。但无可否认,纽约是美国都市文化的象征。在近代中国,中西结合、连接现代和传统的新文化代表,应该无可非议的就是上海。虽然海派文化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一蹶不振,但改革开放后,那些残留的商业和文化底蕴使得上海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深圳等特区。可见,一个城市的发展,不是光靠有钱就能成为所谓的“大都会”。一个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大都会,需要一定的历史、文化和个性的积淀。

纽约曾经面临巨大的挑战。在1990年代初,日本经济横扫世界、纽约的代表性建筑帝国大厦都被日本人高价购入的那个时代,纽约依然保持着那种独然于世、冷看红尘的态度。作为美国的金融中心,90年代初,纽约的世界第一大股票市场的地位让位给东京,但纽约人毫不在乎,就连自由女神都说可以和日本人谈个好价钱卖给他们。而与此同时,其它地方的美国人,有的早就忍不住破口大骂日本人,有的哀叹世界的美国时代结束、日本时代到来。

正当日本人考虑是否买下自由女神,以便羞辱这个在太平洋战争打败自己的超级大国时,日本从世界巨无霸地位,突然跌入了十多年的经济衰退,股市和房地产顿时狂跌,日本大银行纷纷破产合并。高价卖给日本人的纽约帝国大厦,又被纽约人以极低价格轻松购回。在帝国大厦的出售与购回过程中,纽约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的“酷”。日本80、9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灭,纽约早在1929-1933年大萧条时就有过更深刻的体验。在纽约人眼里,日本人就像一个暴发户,太不知天高地厚了。纽约对挑战者的挖苦不靠语言,而是靠行动。

不少人把纽约看成了天堂,感到这里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有人觉得这里是活生生的地狱。纽约到底是怎样的一张脸?纽约客会说,纽约是一个大苹果(Big Apple)。到底这代表着什么意思?你来了就明白了。

纽约是“美国梦”的代表,弗兰克·西纳特拉早期著名的歌曲《纽约、纽约》,就是这种纽约梦的体现,“……在纽约,我将拥有新的开始,如果我能在这里成功,我将能征服世界,纽约,纽约,准备好了,我来了。”20世纪初,查理·卓别林首次来纽约,在船上看到自由女神,也曾发出过类似的豪言。几年后,卓别林成为第一位真正的世界级的电影明星。

都市给人们带来梦幻,怀着梦想的人们,把纽约推向辉煌。纽约的股市超过了伦敦成为世界第一,纽约帝国大厦成为世界第一高楼,纽约号称世界第一都市(The City)。文化方面,美国电影的代表或许是好莱坞,但美国电影艺术的精神核心,却一直得益于纽约话剧源源不断的养分和天赋。纽约就是如此,她可以给你一部部梦幻般的“音乐之声”和“窈窕淑女”,也可以制造出“欲望号街车”,直击现实中被人忽视的肮脏和垃圾。

保罗·赛门和好友加芬克尔组成的二重唱,是美国都市民谣的代表。上世纪80年代他们在纽约中央公园的演出,吸引了三十万观众。他们众多歌曲中有一首叫《拳击手》。当年我在国内上大学,美国教授专门向我推荐了这首歌曲。不得不承认,生活在铁饭碗时代的中国,我根本无法理解这首歌曲。

当我留学一年后来到纽约找暑假工,当我身处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经济衰退的失业大潮,经历了一次次被华人餐馆、建筑商和旅店长时间工作的压榨、欺骗和解雇之后,才真正体会了“拳击手”的含义……“我只是一个无名的男孩,游荡在霓虹灯下的大街小巷,口袋里装着空空如也的雄心和许诺……每当纽约寒风吹裂了我的肌肤,真想回家,回家……拳击馆内,疯狂的观众喊声震天,愤怒的拳击手不停地相互攻击,汗水、伤疤、鲜血和羞辱,我将离去,我将离去,但比赛还将继续,还将继续”。

从西纳特拉到赛门·加芬克尔,纽约一直给我一个个不同的面容。洋插队时代的我一次次来到纽约,总是期望自己能在纽约取得一个落脚之地,这成了我刚来美国的一个“美国梦”。作为学生每次我从遥远的新英格兰地区辛苦地坐着灰狗长途来到纽约,看到纽约哈德逊河、联合国的双塔、以及繁星般的夜景,心里的梦想顿时重燃,疲惫的我立刻精神百倍。

纽约的林肯中心和大都会博物馆,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林肯中心每年有季度性的芭蕾、交响乐、古典歌剧的演出。为了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需求,我和纽约的朋友总是买最便宜的站票进场,第一幕结束后的场间休息,拿站票的人就可以找空座位坐下。第一次买站票进场,心里有些自惭形秽,原以为买站票的大概都是些穷人,没想到居然有不少西装革履、年龄不一的老美们,买了站票来看巴兰钦编舞的纽约现代芭蕾。

纽约让我学会放下身段,放下脸面,过自己该过的日子,踏踏实实地奋斗。

早期在纽约的经历,印证了赛门·加芬克尔的“拳击手”。不同的是,我没有立刻选择离开,经过了8年的留学工作后,我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纽约。纽约甚至给了我一份在高楼大厦工作的机会。正当朋友们向我祝贺,我却像纽约人一样来了一句“So?”意思为,这有啥大不了的?经历了多年洋插队的艰辛和努力,我实现了所有新移民们的梦想,在蜚声全球的美国名校完成硕士学位,跨国公司的大门向我敞开,经济上进入了美国高收入阶层,买了房子、车子……这就是所谓的美国梦?So what?于是,我选择了在纽约市的“后花园”新泽西州工作。虽然会时不时去曼哈顿游玩,但始终和纽约保持着一段距离。

数年后,我所在的公司被并购,合并后新公司总部在曼哈顿东区,我再次放弃了这份去曼哈顿的工作,决定叶落归根,回到自己的祖国,陪伴父母亲人。家人对我而言,远远比纽约梦更重要。纽约,已不再是我的动力。

坐上从纽约去往香港的飞机时,脑海里回荡着百老汇音乐剧《猫》的主题曲《回忆》……“清晨的阳光,湮灭了闪烁的路灯,今晚的一切都将成为回忆,看,生命中崭新的一天,已经来临……”。

纽约人,在美式英语里称为“纽约客”(New Yorker)。当时不明白为何海外华人翻译时用了“客”这个字,如今回味,这个“客”字用得实在再恰当不过了。

纽约,是我的一个驿站,我是纽约的一个匆匆过客。

猜你喜欢

拳击手大都会纽约
纽约地铁突发枪击案
《玄宗避蜀图》
纽约,纽约!
过膝伞裙 大都会女孩蜂拥而至
拳王市长(大家拍世界)
拳击手的祈祷
拳击手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