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
2009-09-15
阿富汗的民主难题
安全、有效的治理、廉洁,是民主生根发芽的必要前提
赵灵敏
8月22日举行的阿富汗大选至今没有最终结果,但关于大选舞弊的报道正日益增多,这不但令阿富汗的国际形象受损,也危及阿富汗民主的前景。
在很长一个时期里,西方社会有一种广为流行的看法是,伊斯兰国家很难走上民主化道路,民主在中东地区是一个例外,即所谓“中东例外论”:世俗民主与“真主主宰”之间是完全对立的。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9•11”前,美国对中东国家的要求并不高,只要亲美和愿意维护美国的中东利益,这些国家实行什么制度无关紧要。像沙特、埃及这样不符合西方民主标准的国家,成了美国在中东主要的盟国之一。但“9•11”事件中,19名劫机犯15名来自沙特这一事实,让美国人不能再容忍了。
布什政府因此认为,少数人对国家权力的垄断构成了大部分中东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正是这种威权主义政治架构滋生了极端主义,而极端主义则是恐怖主义的温床。正是源于这样的逻辑,布什政府才多次强调,反恐战争的核心是要构建民主体制,只有建立起自由、开放和民主的政治制度,铲除伊斯兰国家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美国的安全环境。
奥巴马的外交政策虽然和布什有很大不同,但在“用民主促安全”这一点上和布什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奥巴马更为重视阿富汗,甚至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对立起来,将前者称为“正确的战争”,不断对阿富汗增兵。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把阿富汗战争的成败和奥巴马的政治前途挂起钩来。因此,8月22日的大选,是阿富汗展示其近8年民主改造成果和安全形势的一面窗口。
阿富汗政府为1700万选民设立了7000个投票站,直升机进不去的地方,由3000头驴负责驮进驮出选票和选票箱,这显示了阿富汗人民对民主的期盼,但令人感动的画面不能代替严酷的现实。选举当天阿富汗共发生73起袭击事件,造成20多人死亡。在坎大哈,投票开始后不久,塔利班分子就将两名平民绞死,因为他们手指上的墨水显示他们已经投过了票。
而在这背后,塔利班对阿富汗的控制似乎比现在的阿富汗政府更为有力——有数据说是阿富汗70%的国土被塔利班控制,有说法是50%,最低也有40%。而卡尔扎伊政权未能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号令不出西方重兵驻扎的有限城市地区,卡尔扎伊总统本人则被称为“喀布尔市长”和“美国大使助理”。
《时代》周刊最近的一篇文章揭示了塔利班之所以在阿富汗横行的原因:它向各类得到西方援助的公共工程建设收取保护费,否则就加以破坏;加大对鸦片走私“征税”力度,从中最多可能获得了约5亿美元的活动资金。
历史上不乏从外部输入民主而成功的例子,像二战后西方对德国和日本的民主改造,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民众对外来者的接受和国家领导人的本地化。而这两个条件在阿富汗都不存在,阿富汗人从来不欢迎外来干涉,历史上亚历山大大帝、英国和苏联都没能征服阿富汗;而卡尔扎伊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大部分是原政权的“少数反对派”或“流亡人员”或“不同政见人士”,没有管理国家的实践经验,很多人也没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因此缺乏广泛的民众基础,对民主也一知半解,并有严重的腐败问题,让他们来处理本就很复杂的国家事务和民族矛盾,结果可想而知。
目前,阿富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塔利班、鸦片和贫困,而民主在这里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现在,阿富汗贫穷程度位居世界第四,失业率高达40%,甚至连一条环绕全国的高速公路都没有。此外,很多农村地区没有广播、电视,民众对候选人丝毫不了解,部族长老的意志决定了整个部族把票投给谁。阿富汗最大的出口商品仍然是鸦片,它是全球最大的鸦片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安全、有效的治理、廉洁,是民主在这里生根发芽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