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官不爱钱

2009-09-15刘德元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9期
关键词:文官崇祯皇上

刘德元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十八岁的朱由检刚刚当上皇帝不久,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但当时的政治局面是,北方有努尔哈赤的四十万铁骑在长城脚下信马由缰;西部有已成气候的下岗工人李自成攻打西安;西南边还有杀人如麻的张献忠;而大明政府内部,大小官员贪污成风,吏治腐败已达柏杨先生所说的“酱缸蛆”程度。此时的明政府,就像吴思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所批:“崇祯已被李自成和努尔哈赤压向了深深的‘U底。”

就在这样一种政治局面和历史背景下,年轻的朱皇帝还想力挽狂澜,挽救明政府这座已经触礁的“泰坦尼克号”。在一次全朝高级干部会上,朱由检发出了“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的最高指示,发动由官员内部掀起一场“反腐倡廉”运动:鼓励官员无论职务高低,都可以直接向皇上写信(或匿名或公开)检举揭发在职官员利用职权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等罪行;对在“双规”期间检举他人者可以将功补过,无过者可以破格提拔,并严厉打击那些压制上访的“有问题”官员。崇祯皇帝的这一举措,满以为可以治一治那些贪官、庸官和拿钱不管事的官。可是,会也开了,文件也发了,一连数月,大明朝办公厅一封关于举报腐败的信函都没有收到。那一段时间,朱皇帝可以说天天都在追问有没有写给他的举报信,但每一次都是失望。正在朱皇帝疑惑不解的某一天,太监吴敏说户科给事(相当于财政部的一个科长)刘云清递了一封信,但不属于举报信范畴。崇祯拿过信拆开,信的内容大致是说,下面的人反映说县一级的官员特别不廉洁,但这些官员又怎么能够廉洁呢?上司们考察调研来了要花钱打点,同级之间走访交流要办招待;跑官要官,拔擢任用,就连一般的平级调动都得花大把大把的银子,像这样做官,不贪不贿,一个月两三千元的工资,能办到么?你比如,我刘云清在上个月就辞却了一个地方官给我送来的三百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五万元人民币)。我在吾朝财政部工作,级别不过一个正科级,人际关系又不好,尚且有人给我送钱来,何况那些手握升迁拔擢大权的官员呢?皇上可以想一想,一个地方官员行贿已直达大明朝财政部;那么,那些知府衙门、省府衙门、三省六部衙门,又有多少人在明里暗里给他们送钱呢?这不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么?

朱皇上读罢刘云清的信后,感触良多,吩咐太监通知群臣召开紧急会议,破格让刘云清参加,并由刘云清在会上宣读他的“朝风廉政倡议信”,拟提拔刘云清为佥都御史(相当于监察部长助理,司级干部)。

此次会议从早朝(上午6点)一直开到中午十二点。会上,发言者众。其中犹以吏部尚书(大明朝组织部长)王永光的发言尤为尖刻。他说,既然刘司长在信中说每年地方官员都要利用上一级官员的“三节两寿”(端午、中秋、春节、官员和官员夫人的生日)给上司送礼,那么,谁送给谁、送了多少、用什么方式送的,这些都可以举出实例;还有,你刘司长说不久前有个地方官给你送了三百两银子,这个地方官员又是谁?都请刘司长一一例举出来,不要无的放矢,更不能信口开河。要知道,你说的这些都是朝廷大员,国家栋梁,若是有半点不实之词,大家可都是学过《大诰》法律的哟?!

王部长这一发言,可谓语惊四座。与会官员们一听登时腰杆挺了一挺,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刘云清。刘云清一看情况不妙,不吱声了,哼哼唧唧不敢说话。朱皇上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刘云清肯定不是这些人的对手,于是宣布散会,将刘云清留下,与他单独谈话。刘云清说,他们要我拿出真凭实据,点出具体名字,我也实在是拿不出证据。为了在皇上面前有个交代,刘云清最后举了两件旧事为例,大意为当时这种风气肯定有贪官,就是苦于自己人微言轻,拗不过那些位高权重的朝廷重臣们。话说到这里,崇祯也只得默默无语了。

在刘云清认为这种吏治风气肯定有贪官,但又拿不出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当时朱皇上没有责怪他,并认为刘云清这封公开信具有一定的反腐意义,至少可以说跟自己的“文官不爱钱”保持一致。不久之后,朱皇上又一次召开大明朝扩大会议,又将刘云清这封信提了出来,并亲自朗读这封信的全部内容。当读到“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亦非偷窃,更非假钱”时,朱皇帝放下信件,对刘云清说,那么,那三百两银子是谁送给你的你自己应该清楚吧?这时,刘云清见皇上龙颜不悦,知道事情不好说了,战战兢兢吞吞吐吐:“我、我……我根本不敢说哇——皇上!”说完,扑地跪下磕头如捣蒜,伏地哭道:“皇上,我、我只是风闻有人要给我送银子,其实还没有到位,就被我、我拒绝了;至于是谁,只有我的下人才知道啊。”崇祯一听,这一下火了:革去刘云清监察部长助理一职,双开下岗回家放羊去,永不录用……

刘云清宁愿被革职下岗,也不愿将实情抖搂出来,这里面有刘云清自己的苦衷。当崇祯皇上三番五次要他交代实情、举出实例时,刘云清的思想矛盾到了极点。他权衡利弊,万一将实情曝光,得罪的不只是一个地方官员,不是一两位朝中大员的事情,而是崇祯皇帝的整个官僚体制,恐怕连自己下顿想吃饭的脑袋还找不着嘴巴呢。

朱皇上的“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的最高指示最终没能挽救明朝这艘行将覆灭的历史巨轮。行文至此,浮想联翩。抚今追昔,悠悠我仙……

猜你喜欢

文官崇祯皇上
拔刺
亡明罪魁祸首辨:崇祯和朝臣的共同作用
后上官婉儿时代与冯道的历史世界
试论清入关前的文官选用
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
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
皇贿
斗联话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