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道具指导学生习作
2009-09-14章林
章 林
什么叫“道具”?《辞海》中解释为:戏剧、电影等演出中所需的舞台用具。其实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人生也是一个大舞台,而我们的学生习作离不开社会生活,离不开人生经历,因此巧借道具对指导学生习作有很大的帮助。
一、借助道具塑造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有不少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道具”,《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羽扇纶巾”塑造了英雄周瑜的形象。一方飘逸的纶巾、一把小小的扇子便是一个个道具,头戴纶巾、手执折扇能给人以神态自若、干练沉着的感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水浒》中的吴用也都是借助“扇子”这一道具,手中缓缓摇着羽扇这一形象似乎成了智慧的化身。
学生在习作中同样会领悟这一道理,有位学生在《时光雕刻者》一文中描写自己的爷爷时是这样刻画的:
爷爷抬起头,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眼镜,继而慈祥地笑笑……爷爷低下头去,重又拾起桌边的刻刀,一下一下,小心翼翼地在朱红色的刻章上仔细雕刻起来,落刀利索;而剪切时很缓慢,轻重缓急,拿捏自如……
文段中借助“眼镜”、“刻刀”这两个道具塑造了一位珍惜时光、潜心钻研的老艺术家形象,给读者以很深的人生启迪,正如小作者在文末写道: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别等到光阴流逝,听黄鸡叹白发……”这位时光雕刻者,用他那厚重如钟的声音直击我的心门,久久在心头萦绕,扩散开来……
二、借助道具表现人物情感
文学作品中常常借助道具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如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为女儿扎红头绳这一情节就是借助“红头绳”这一道具表达了劳苦人民父女之间的深挚感情,朴实自然,催人泪下。
我们的学生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位学生在作文《感谢母亲》中写道:
打开包装袋,我愕然了!母亲用保鲜膜在保温瓶上包了一圈又一圈,仿佛给它穿上了一件防寒衣。摸着外壁仍然温热的保温瓶,我的心口涌起一股暖流。“快打开吃啊!”母亲见我愣着,拍拍我的后脑勺提醒道。“哦。”我一层又一层地打开保鲜膜,如同开启一个温暖的春天。
在这段文字中,小作者巧设“保鲜膜”这一道具,似乎保住了饭菜的温热(其实是保温瓶起作用),但实质是这包裹了“一圈又一圈”“一层又一层”的保鲜膜“保鲜”了“母爱”,情感真挚而自然。
另有一位学生在《我关注那盏未熄灭的灯》文中这样写道:
(开头)静静的小屋里,一盏未熄灭的油灯默默地立在爷爷的遗像前,闪着微弱的光;映在奶奶的脸上,却是那样柔和,那样明亮。
这盏油灯伴着奶奶大半辈子,点燃它,便燎起了奶奶无尽的思念……
(结尾)静静的小屋里,爷爷的遗像前,一盏未熄灭的油灯点燃了奶奶的回忆,化作袅袅青烟,飘向夕阳所在的方向…”
小作者巧借“未熄灭的油灯”这一道具表达了奶奶对爷爷不尽的思念之情,首尾呼应,意境隽永。
三、借助道具推动情节发展
有时道具在文学作品的情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正是由于红灯的一次次重现,推动着剧情,让我们关注着主人公的命运。
同样,在学生习作中也有类似的例子。一名学生在作文《心中有灯》中借助道具“一盏烛灯”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情节一]小时候,我住在乡村外婆家。每至夜晚,我都哭闹不已。农村常停电,每每此时,随着“吱呀”一声悠悠的推门声,外婆总是擎着一盏烛灯,轻放在掉了漆的圆凳上,拍着我的后背,不时地抚摸我圆圆的小脑袋……
[情节二]一个雨夜,刚刚经历了一次考试失利的我将自己反锁进房间内,任由无边的黑暗一再将我的身心吞噬。“咚咚咚”,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我不耐烦地将门打开,只见外婆捧着那盏烛灯立在门口,刹那间便涌进了一屋温柔的灯光……
[情节三]十四岁生日时,外婆赠给我这盏烛灯。每至宁静的夜晚,我总喜欢点起它……
[情节四]然而一日不慎,将灯打碎。茫然不知所措间,“叮当”一声门铃响,外婆又出现在眼前……“乖乖,灯打碎了也没什么,心中只要有这一点光,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向前走。”
这篇习作表面上是写“那盏烛灯”,其实只是借助“烛灯”这一道具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了外婆对我的关爱、鼓舞,从而逐渐凸显心中的那盏“信念之灯”,正如小作者文末写道:
于是,每当前方的路茫茫渺渺、一片黑暗之时,我都会升起心中的灯,用信念照亮对未知与失败的恐惧,继续我生命的征程……
四、借助道具洋溢生活气息
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生活,它总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学作品中融入浓浓的生活气息往往要借助文学道具。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中写道“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句中借助“棋子”“灯”这两个道具,描摹了诗人“灯下”“闲敲棋子”的情状,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心情,极富生活情趣。
同样,有位学生在《选择锤锤幸福》一文中写道:
巷子深处是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河边同样布满苔藓的青石板上,有几个妇人,正在浣洗着衣裳。
她们衣着朴素,其中有几位鬓角已泛出丝丝银光。她们将手中的槌棒高高举起,再重重地捶下,动作轻快,一点儿也不显得笨拙。衣裳被河水浸泡着,她们细细地、一点一点地揉搓着,仿佛在对待一个个幼小的生灵。
文段中巧借“槌棒”这一道具抒写生活,缓缓道来,将“幸福”这一主旨融入朴实平淡的“锤锤声”中:
她们仍旧在捶打衣裳,显得铿锵有力,槌棒在手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有一种舞动的空灵,就如同她们选择幸福一般,美丽而坚定……
其实,洋溢着生活气息的道具还有很多,如“晃悠悠的藤椅”、“小小的蒲扇”、“温软的稻草”、“袅袅的炊烟”、“古老的麻石街”等等,若学生能在习作巧妙运用这些道具,一定会使自己的作品散发出淡淡的生活气息,清新而自然。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道具”不仅是戏剧、电影等演出中所需的舞台用具。也是我们学生习作中不可或缺的“法宝”。正如有人所说“道具——有声有色的精灵”,巧妙借用这种“道具”,一定能使我们学生的习作有声有色有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