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课堂进行操作教学

2009-09-14刘庆喜

现代教育探索 2009年16期

刘庆喜

内容摘要: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操作是一种心智活动,教学目标决定了其操作的方向。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要把教学内容“物化”成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的操作有目的、有层次,能为学习新知识提供准确的直观情境。

关键词:明确目的 突出感知 重视表达;力求创新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他们思维的发展是从直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参与中,通过操作和实践,由外部活动逐渐内化,完成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获取”过程,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就如何优化操作,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操作目的

操作是一种心智活动,教学目标决定了其操作的方向。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要把教学内容“物化”成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的操作有目的、有层次,能为学习新知识提供准确的直观情境。同时教师在学生操作中要加强巡视指导,使学生的操作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切实为突破教学难点服务。

例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分四人小组活动,每组有8支铅笔、12个正方体学具、9块橡皮、11颗糖,小组成员依次任选一样物品平均分给组内4人。学生汇报结果:

然后我提问:“分得的结果有何不同?”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有的正好分完,没有余下的;有的不够分,还有余下的。于是我就抓住机会,乘机追问:“余下的橡皮和糖为什么不分了?能不能有的小朋友分3颗有的分2颗?”学生纷纷表示:分给4个小朋友不够了,如果有的小朋友多有的少,不公平,没有平均分。

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分实物的操作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平均分东西这个具体行为中进行直观感知,并在头脑中流下有关表象,为下面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然后通过把分的结果进行填表后,再次形象感知分完和有余下的两种不同结果。在这些具体事例中,学生更能全面感知问题,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有本质理解,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二、突出感知对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被感知的对象与背景材料的差异很大时,就突出了被感知的对象,这对提高知觉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操作活动中要适当突出被感知的对象,一般可通过颜色、形状、动态等方面来实现。

三、重视语言表达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有效工具,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不加以分析,概括,那么是肤浅的。在实践操作中,动作与动作之间,直观材料与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直观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

例如:我在讲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每人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后将其一半涂上阴影,阴影部分是正方形的1/2,我又问:那么阴影部分的1/3怎么表示?相当于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孩子们兴趣非常大,积极动手开始折叠,然后口述折的过程及结果,把1/2张纸平均折成3份,其中的1份是原正方形的1/6。第二步我又让孩子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这张纸的1/4,涂上红色,再折出红色部分的1/2,由孩子们精确的表达每份是原长方形的1/8,3份就是原长方形的3/8。第三步回味折的过程,分析折的结果,我们一起归纳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四、力求创新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来自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孩子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面积”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做:请你用橡皮筋在自制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18平方厘米的图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操作,共围出的图形有:① 长方形有2×9、6×3、18×1;② 平行四边形有 18×1、1×18、6×3、3×6、2×9、9×2。这时我巧妙地围出了一个三角形展示给学生看,面积也是18平方厘米,算式是6×6÷2。受此启发,学生又围出了另外的三角形:如4×9÷2、12×3÷2等。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围出了梯形的面积也是18平方厘米,如(11+1)×3÷2、(10+2)×3÷2、(8+1)×4÷2、(2+7)×4÷2等等。

通过孩子们这么简单的动手,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进一步悟出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即面积应是两个相关长度之乘积。简单的动手操作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中,能够让孩子们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有很多,我们要树立“做中学,学中乐”的理念,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孩子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促进心智和谐发展,激发其灵性,展示其天性,张扬其个性,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优化了课堂教学。

(河北省容城县晾马台乡东张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