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陵反盗墓“绝杀”全揭秘

2009-09-13倪方六

博客天下 2009年14期
关键词:秦陵积石盗墓贼

■文/ 本刊特约博客 倪方六

秦陵反盗墓“绝杀”全揭秘

■文/ 本刊特约博客 倪方六

古代帝王们一边贪婪地带着人世间的财宝下葬,一边也为防盗绞尽脑汁,屡出奇招。

秦始皇陵

反盗墓所用的连环翻板

新闻提示 6月中旬,秦皇兵马俑时隔25年后,进行第三次发掘,举世关注。为解“秦陵是否被盗”之谜,《博客天下》总第18期重磅推出特别报道《秦始皇陵的盗贼们》,引起巨大反响。这期,我们再次力邀著名盗墓史作家倪方六,为您讲述秦始皇陵的反盗墓“绝杀秘技”。

古代帝王陵,反盗墓机关重重,秦陵也不例外。秦陵修建时,就特别考虑了反盗墓机关,堪称古今帝王陵中反盗墓机关最完善的一座。

《汉旧仪》称,“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从中可见,古代常用的反盗墓机关有“积石”、“积沙”、“悬剑”、“伏弩”、“伏火”等。秦陵都采取了哪些反盗墓招术?从现有的史料上看,主要使用了“伏弩射杀”、“活口坑杀”、“墓毒毒杀”三大反盗墓手法。

这三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最经典,也最常见的绝杀秘招。

头招—“伏弩射杀”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胡亥在永远封闭通往地宫的墓道前,“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秦二世命令工匠在墓道内安设可以自动发射利箭的弓弩,一旦有靠近墓道的,或是进入,装置立即启动,射杀盗墓者。

这种装置,就是神秘的“伏弩”。

在中国古代帝王陵中,除了秦陵外,有明确记载的,还有汉武帝的茂陵,亦置伏弩。

陵中所置的弩,一般是机弩。普通弩与机弩的区别,相当于现代步兵使用的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或机关枪的区别,厉害非常。嬴政曾特许徐福,带上这种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和神射手,去蓬莱射杀海中的大鲛鱼。

秦汉时期的机弩

伏弩一般置于墓门之后,或是通往地宫的必经之处。很多时候,箭头上还会抹上剧毒药汁,盗墓者中箭即使不被射死,也会中毒身亡。

或许有人会说,置伏弩有什么用,时间一长机关锈蚀,发射装置就失效了。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我曾在多处王侯级陵墓中看过随葬的弩箭,或锈蚀,或腐朽,由引可以想见,墓道中用于射杀盗墓贼的伏弩时间长了,确无反盗墓作用。

既然如此,设置伏弩不是多此一举?不是,伏弩要射杀的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当时的盗墓贼。

据我的研究和其他考古专家的发现,80%至90%的陵墓被盗多发生在下葬后几年,甚至几天之间,最长的也不过三代,即百年以内。在明代,苏州便有一伙盗墓贼,都在新坟下葬两三天内下手。据明黄省曾《吴风录》记载,这伙盗墓贼看中的是殓衣和棺材,有专门的销赃渠道,盗晚了,便显旧了,不好出售。

帝王陵同样如此,项羽盗秦陵在嬴政下葬3年后;汉武帝是公元前87年下葬茂陵的,但在三年后,即公元前84年,陵中随葬的西胡康渠王所献玉箱、瑶杖,便出现了扶风县的“古玩市场”上了。

所以,陵中设置反盗墓装置伏弩还是有必要,有作用的,项羽派英布盗秦陵时,据说便遭遇了万箭齐发。可见,有伏弩至少可以在心理上给盗墓贼以威慑。正因为这种考虑,伏弩成了早期陵墓中的必用机关。

越王勾践当年盗墓时,便险些让伏弩射杀。《酉阳杂俎》引《水经》上所记,“越王勾践都琅琊,欲移允常冢,冢中风生,飞沙射人,人不得近,遂止。”

再招—“活口坑杀”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灵柩下葬以后,有人对秦二世说,机关皆由工匠们制造,他们对随葬宝物也都非常了解,如此贵重的宝物,早晚会被他们泄密。因此,安葬大事完结,秦二世便立即封闭了墓道中门,随即又将墓道的外门放下来,把工匠和负责填放宝物的人全部封闭在墓道里边,没有人能出来。

这就是反盗墓手法中最为惨烈,也没有人性的一招—“活口坑杀”。

胡亥究竟殉杀了多少活口,现已无从考证。司马迁仅以“死者甚”一带而过,可以想见,被灭口的不只是几十人,成千上万也极有可能。

在早期帝王级葬事中,一般都会将工匠和知情人“坑杀”,美其名曰“殉葬”。

中国古代帝王葬事中最为著名的灭活口事件,发生在成吉思汗的葬事中。带着罗马教皇特殊使命来华的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作了这样的记述—

在运送灵柩的途中,护送的人要将途中遇到的所有的人杀死,作为殉葬者……当大汗的尸体运往阿尔泰山时,护送的兵马沿途杀死了将近2000人。

成吉思汉下葬时杀人殉葬,就是担心下葬地点被外人发觉。因为蒙古人的反盗墓手法十分严密,以致于到目前都没有发现任何元代帝王的陵墓。

传说当年慈禧入葬时,负责大臣从工匠中挑选出81人负责封闭墓道等善后事宜。告诉石匠们,完事后从另一预先挖好的隧洞出去。工匠当时心就凉了,这是要灭口啊,有一个石匠便耍花招侥幸活了下来。不论此事真假,但从中透露的信息说明,清代皇家下葬时也注意反盗。

“坑杀”反人性,但坑杀未必都成功。《资治通鉴·梁纪》记载,“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

齐献王又是虚冢,又是潜葬,还将大批工匠灭杀,使用组合式反盗墓手法,但参予工匠却将情况暗暗告诉了自己的儿子,虽然工匠遭诛,秘密依然泄露。

同样,秦二世杀尽了所有知情的工匠,秦陵还不是没有挡住盗墓贼的脚步?实际上,古代皇家“坑灭活口”是自欺欺人,仅是求得心理上的平衡。那么高的坟头堆在那里,谁不知道是皇陵墓,不被盗了才是奇迹呢。

三招—“墓毒毒杀”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用水银模拟百川江河大海,使用一种特殊机关使水银灌输流动起来,冢的顶壁上依据天文图案进行装饰,冢的下部依据地理图形加以布置。

秦陵中用水银模拟百川江河大海,除了显示秦始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之魄,还有个实际作用就是保护秦陵的地宫—“墓毒毒杀”,毒死盗墓贼。从《史记》来看,秦陵中使用的水银量惊人,注满了陵内的整个地层,成了一个可怕的“地下毒河”。试想,在密封空间内,如果有盗墓者侵入,谁还能活着走出来?据此可以推断,秦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中“第一毒墓”。

在墓内置放的有毒物质,叫墓毒;在尸体涂上有毒物质,叫尸毒。这种手法实施起来比较简单,不像“伏弩绝杀”那般复杂,也不像“坑灭活口”那样惨烈,但发挥的作用却远在它们之上。盗墓贼贸然进入,一不小心就会中毒,重者墓中毙命,轻者落下终身残疾,遭到所谓的报应。

在古籍中,有关墓毒的记载很多。汉广川王刘去盗掘战国古墓魏襄王冢时,除了发现墓是铁汁浇灌之外,在打开后还有惊人发现,里面竟然喷出一种有毒气体:“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酉阳杂俎·尸穸》记载,刘景公的墓内暗置毒物。当时有盗墓贼掘开墓后,“有青气上腾,望之如陶烟,飞鸟过之辄堕死,遂不敢入。”墓内冒出的气体把天上的飞鸟都毒死了,可见墓毒之毒。

古墓中常见的毒物有朱砂、石胆、雄黄、矾石、磁石等,并称“五毒之石”。这五样东西还常被古代术士用来炼制不老药、壮阳药,给帝王服用,即常说的“五毒俱全”。现代中医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些药石在适量情况下,确实可以冶病。但由于毒性难以控制,服用了这样的不老药,不速死就算万幸了,何来长生不老?

还有人因生前服用药石过量,死后自动形成了尸毒、墓毒,《太平广记·墓冢》“王粲”条,魏武帝北征乌桓时,登上山岭远望,发现有一片山冈寸草不生。手下王粲据此认为,这个地方埋有古墓。而且推定,墓主在世的时候,曾服用过生石,死后毒气挥发出来,导致地面寸草不长。魏武帝将信将疑,让人掘开一下,果然有座古墓。

有条件的古人最常使用的墓毒是水银,齐桓公墓内便置有“水银池”。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时编地理书《括地志》称,“晋永嘉末,人发之(齐桓公墓),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水银蒸发形成的毒气,给盗墓者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不管古墓中的“毒”是哪来的,但毒墓确实是存在的。不论是盗掘贼,还是现代考古专家,发墓时都会小心谨慎,慎防中招。这里有一段不为外界知晓的秘闻,1960年代,国家批准发掘明定陵,当找到地宫入口时,考古专家没有贸然进去,而是买来一只公鸡扔了进去,见公鸡活着往外扑逃,才排除了定陵有毒的可能,放心大胆进入地宫。

有朝一日,秦陵的地宫开启时,专家肯定也要做好充分的“防毒”准备。

招外招—“积沙埋杀”

上述三大防盗手法,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秦陵中还会不会有其它反盗墓机关,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根据最新考古调查和已发掘秦汉陵墓的情况,秦陵最有可能存在的其它反盗墓手法,估计是令盗墓者闻风丧胆的—“积沙埋杀”。

墓中有积沙,俗称“流沙墓”,如果堆置的沙层中放置大小不一有棱有角的人工石块,则叫“积石墓”;两者兼而有之,则是“积沙积石墓”。“流沙墓”出现之前,还有反盗墓效果稍弱的“积炭墓”。

为什么秦汉及以前大墓,墓穴会挖在十几,甚至几十米之下,除了葬俗礼制的原因,就是便于积炭“积沙”积石,为了反盗墓。

这类型的墓中,以“流沙墓”最为讲究。所用的沙子要颗粒细小,还要淘净晒干,如果沙子不干,则在现场支锅翻炒,烘干沙中含水。这样的细沙才有极强的流动性,防盗也显著。盗墓者挖盗洞时,边挖边淌,根本难以成形。就是挖成了,风险也很大,极容易造成塌方,被沙子活埋。

“流沙墓”在现代考古中多有发现,如2005年发掘的河南上蔡县郭庄楚墓,就是一座典型的流沙墓。大墓深达17米,其中10米多埋的全是沙子。此外,在主棺室的正上方和侧方,放置了两个假棺材,以迷惑盗墓者。不只如此,积沙又置许多石块,如此周全的反盗墓手法,出组合拳,十分成功。此墓在考古发掘前发现了17个盗洞,年代最早的盗洞挖于战国时期,但无一盗墓贼能进入真正的墓穴。

秦陵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掘坑封土类型大墓,这种墓的一大特点,就是方便在封土层中做手脚。秦陵会不会积沙,或是积石,或是积沙积石兼而有之?很有可能。在初步勘探中,秦陵地层中发现了石块,秦陵的附近,还发现了当年建陵时的石场、碎石。虽然这些碎石可能是建陵材料,但并不排除作墓中积石用的可能性。

1962年对秦陵的调查中,便在封土堆北面约20米偏西处,深约1米的地下,发现土坯和极纯净的细沙。这里是不是当年陵中积沙的堆放地?在古代建筑中,还没有现代的水泥沙浆一说,细沙用在陵墓建筑上很少,在墓地出现多是做流沙墓使用的。

再者,沙子也是储存水银的最好介质,秦陵中有大量水银,不可能是水库式储放。如地下水一样,储存在沙层中是比较适宜的。当然此猜想是否属实,有等日后秦陵发掘时验证。

联系编辑:(010)67148585-8006 邮箱:treewall@126.com

猜你喜欢

秦陵积石盗墓贼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北宋盗墓笔记,已填坑
智擒盗墓贼
为卿成魔千年殇
秦陵陪葬坑土遗址安全含盐量探究
我的爷爷不是“盗墓贼”
积石峡水电站座环焊缝熔敷金属量的计算
探秘秦陵:神秘地下帝国的考古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