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顿民主社会中的宣泄平台

2009-09-11

声屏世界 2009年7期
关键词:政论娱乐性评论员

杜 筠

台湾政论节目自1994年首次在TVBS出现,至今已整整过去15年。15年间台湾政坛风云变幻、政党斗争愈演愈烈、选举泛滥、社会混乱动荡、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使台湾政论节目这一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的电视节目经过十几年的磨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台湾电视界的一大奇观。在政论节目的发展过程中,娱乐元素随着节目的盛行逐渐被运用其中,并慢慢成为政论节目不可缺少的特点之一。

节目讨论内容的娱乐性。有人说台湾的政治舞台就像一部电视连续剧,好笑又好玩。政客们是永远不失焦点的男女主角,他们依靠“做秀”来达到某些政治目的,政坛上每天会有新鲜的“爆点”出炉,观众永远有看不完听不完的政坛新高潮。这些政坛上的趣事成了政论节目桌上每日讨论的焦点大餐,政坛的趣味性成了政论节目娱乐性的由头。于是,观众从台湾的政论节目讨论内容中可以发现,严肃的政治议题中常常夹杂着趣味,或者一条属于政治范畴的新闻与娱乐新闻并无多大区别。比如,所谓的立法委员时常因为政见分歧或一时意见不合大打出手,大闹“立法院”,有的甚至扔鞋子、丢盒饭、吃纸张,举止骇人,行为乖张。而以陈水扁为代表的前台湾地区领导人依靠手中的政治权利,玩弄政治手段,或搞出一次次“乌龙事件”,或对着媒体镜头说出令人跌破眼镜的“经典语录”,这些带着讽刺意味的趣味政治新闻都成了政论节目首选的议题素材,自然增添了政论节目的娱乐性。比如陈水扁曾在一次公开场合自诩“自己因为太年轻就当了‘总统,所以才会招致其他人的不满,处处要挖他的弊案”。这句令人瞠目结舌的话当晚就成了各大政论节目的讨论焦点,时事评论员们纷纷对这句话做出幽默分析。陈水扁的女儿陈幸妤以脾气暴躁闻名,常常面对媒体情绪失控,对着镜头大吼大叫,语破天惊,行为夸张,这些出格的画面无一不被各大政论节目作为讨论的焦点。

此外,政论节目的节目内容首选虽然是政治议题,但台湾的政论节目由于发展迅速而竞争激烈,许多政论节目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的节目,扩大讨论议题,在新闻的选择上从单纯的政治话题扩大到民生话题,乃至社会话题。而台湾的社会民生新闻往往带有猎奇、噱头的特质,讨论的新闻内容新奇逗趣则无形中增添了节目的娱乐性。节目内容中民生话题比重较大的主要有《一三招待所》和《新闻不一样》,这两个政论节目在节目设置上不单纯以当天最受关注的政治焦点为议题,还会整理出一天或一周内比较新奇或焦点的新闻(包括政治和民生社会),邀请三五位嘉宾参与讨论。多样性的题材给节目带来了丰富的娱乐效果。

节目环节设置的娱乐性。谈话性节目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电视节目类型,台湾的政论节目则更为典型。只要一张大桌子、一个主持和几位嘉宾、几样道具就可以制作节目,成本极为低廉,收视率却令其他种类的节目望尘莫及。这样诱人的收益使台湾政论节目多而杂的盛况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政论节目被淘汰,越来越多的新节目走上台面。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传统的一个主持人面对几个评论员一问几答的单调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在收视率的推动下,许多政论节目制作人开始尝试在传统的节目模式当中适当加入娱乐元素,在节目的设置上增添一些趣味环节,增加娱乐效果。如TVBS频道中曾有一档政论节目《新闻晚餐》(董智森主持人),其节目的基本设置仍然是一至二个主持人与多位嘉宾就热点问题分析评论,但该节目在流程设置上有些小环节是充满趣味的。虽然节目有时会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进一步透析,但这种透析并不全是中规中矩有权威性的,有些答案合情合理,有些答案则只是工作人员异想天开的结果。这些答案通常事先被列在一个小题板上,再由主持人在节目中呈现给观众,主持人与评论员也可现场参与想象,娱乐性的猜测各个新闻事件的原因,增添节目娱乐气氛,使严肃的讨论在欢笑中继续。这种节目环节的设置仅为博取观众一笑,与新闻或评论的严谨性并无联系。

此外,前面提到的《新闻不一样》和已停播的《一三招待所》会在节目中设置嘉宾投票“本周最红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由嘉宾投票选出最“出名”的新闻事件和人物,并说明理由,在趣味投票中评点新闻事件,增添节目的娱乐性。

评论方式及主持风格的娱乐性。台湾政论节目的长期盛行造就了一群以评论政治,说唱新闻为事业的政治评论员。许多大学教授、文字工作者、政治观察家、“立法委员”、媒体新闻工作者纷纷转行,或全职或兼职出入各大政论节目评说论述,成为台湾政坛的又一道风景线。在台湾政论节目中常见的评论员有黎胜南、江岷钦、姚立明、陈文茜、胡忠信、张友骅、陈凤馨、杨宪宏、张启楷、黄智贤、董智森、陈彦伯等。这些评论员能说会道,语言表达能力极佳,许多人的评论风格都极具幽默感,用另类的视角和逗趣的语言向观众展现新闻政治的另一面。他们有些带着台湾本土式的幽默,利用许多台湾的民间俚语或宗教故事来阐明问题,使观众对他的观点更易懂,理解得更透彻。如江岷钦极擅长使用民间俚语解析新闻事件,用台湾人熟悉的理解方式使评论一目了然;有些则会使用现在年轻人的另类用语,使节目更活泼轻松,又不失政论性质。

此外,许多政论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也颇具娱乐性质。这些主持人中有许多曾是评论员或新闻媒体人出身,自身就能说会道,并受台湾媒体娱乐化的影响颇深,形成了十足的幽默感染力。在驾驭节目的过程中,能恰当地将这种娱乐惯式带入其中,用巧妙有趣的总结或开题来把握节目流程、带领讨论,使现场嘉宾也融入这种娱乐的氛围中,把主持综艺娱乐节目的风格带入政论节目中,在保证节目的整体效果时又不失娱乐性。如《新闻夜总会》的主持人李艳秋早年是新闻主播出身,如今致力于主持政论节目。她在节目中常常有着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将新闻事件形容得生动或夸张,逗趣的主持风格引导着节目中三个评论员的评说,使节目气氛轻松有趣。《新闻晚餐》中的主持人董智森早年是一名专跑政治线的新闻记者,多年的记者生涯为他的评论打下了开阔的眼界和深刻的思维,加上自身风趣开朗的性格,使他不仅是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嘴”。

制造冲突噱头的娱乐性。台湾的电视界是一个热爱以冲突矛盾或突发状况为卖点的圈子。在前几年的娱乐节目当中,当一切娱乐招数已使用到捉襟见肘时,便开始出现了艺人与制作单位合力演出“录制期间突发状况”的假相,借艺人在录制节目时“假装出状况”而引发的矛盾冲突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台湾的新闻媒体,也常常以冲突矛盾暴力等刺激性新闻为噱头,赢得更多收视率。最令人瞠目结舌的还要数台湾的“立法院”,这本该是一个众官员为最大多数的人民谋利益的地方,一个和平商讨的立法场所,却常常被人们比喻为菜市场。在这里立法委员们因意见不合而引发冲突,互相谩骂,甚至大打出手,丢鞋子扔盒饭司空见惯,这些政客们的“丑闻”却被媒体和民众拿来当笑话娱乐消遣。

台湾政治界和电视界不谋而合的特色,使得台湾政论节目形成了以矛盾冲突为娱乐卖点的习惯。在台湾许多政论节目中,不同政治立场的评论员常常因意见不合针锋相对,辛辣刺激的语言比比皆是,节目录制期间经常火药味十足,更有甚者还因争吵过激大打出手。台湾政论节目的开山鼻祖《2100全民开讲》(前身是《选举大家谈》)经常在节目中邀请“蓝绿”两方代表同席辩论,选举期间更为频繁,双方为各自政党利益,为一个论点争论不休,提高声音分贝,将辩论升级为争吵,连主持人也难“劝架”。最典型的要数2006年8月24日晚民视直播的政论节目《头家来开讲》,节目中政治评论家金恒炜与民进党党外时代元老林正杰在前民进党人士施明德带领的“倒扁运动”正当性问题上的讨论时,因一言不合,大打出手,拳打脚踢,录影棚内一团混乱。直播画面将这一段闹剧播放出去,引得许多民众纷纷转台看热闹,该节目当晚的收视率迅猛上升。

台湾政论节目是台湾电视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一枝独秀到如今的百花齐放,政论节目已然成为台湾电视界的一大亮点。其独特的娱乐性质使节目有着独特的台湾特色,引人深思。最近传闻台湾当局准备严厉规范这些毫无节制的政论节目,这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的确,这些层出不穷、日益翻新的政论节目极大地影响着台湾的政治、媒体和人民生活,它是各大政党抢占阵地的政治地盘,是许多评论员和媒体人谋求饭碗的语言宝地,更是台湾人民守望生活曙光的窗口。这样一块平台联结着政党、媒体和人民,它是台湾畸形政治环境下困顿生活中人民宣泄的最直接方式。台湾政论节目的路还会继续走下去。(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栏目责编:曾鸣

参考资料:

1.王文昌:《透过电视看台湾》,未来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2.杨照,姚人多:《台湾电视政论节目乱像》,《青年记者》,2008(5)上。

猜你喜欢

政论娱乐性评论员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18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业的文学性与政论性传统
解放前《观察》周刊的政论探究
受众新闻娱乐性的不同心理类型探析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