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今天·明天
2009-09-11曾鸣
曾 鸣
何谓民生新闻?民生新闻就是媒体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在反映百姓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时,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思想是其价值取向。
一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电视新闻样式,它的兴起使大众传媒话语结构发生了变化。首先它对社会新闻进行了延伸,将触角更深地伸向百姓的生活,将百姓的生活状态、生存方式及心路历程以生动的语言、原生态的镜头呈现在电视节目中。它使弱势群体拥有了公共领域的话语权,百姓有了说话的地方,并找到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其次是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者为中心”,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交流,变生硬刻板的说教为亲切自然的信息传递。在民生新闻中,节目风格与主持人个性特色得到了彰显。与过去正襟危坐播音员式的主持风格不同,民生新闻主持人以平视的视角、以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讲述着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如《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他的播报亦庄亦谐、说话有条有理、评论鞭辟入里,严肃而又不失幽默,塑造了一个具有平民特色的亲和力十足的新闻主持人形象。第三是民生新闻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在题材的选择和报道上加重本土新闻的份量,多报道本地域百姓的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地缘的亲近性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虽然民生新闻一经开播便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争夺观众资源,民生新闻的发展也走过一段弯路,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内容琐碎、同质化严重,所报道的新闻缺乏深刻见解、过度世俗化。为了摄人眼球,提高收视率,甚至不惜以大量的篇幅来迎合观众的低俗趣味,如大量展示车祸、凶杀现场等血腥场面,记者假扮嫖客拍摄小姐脱衣的整个过程,讨薪无着而爬上铁塔不慎掉下的骇人场面,以及邻里之间的鸡零狗碎,报道缺乏深度和人文关怀。在报道交通事故或凶杀现场,经常可以看见记者抓拍到的斑斑血迹、死者的尸体以及面目全非的面部特写。这些过多过滥的展现低俗、暴力内容的报道,使观众不仅没有获得需求的、有益的信息,民生新闻也演化为专业的“窥私者”,成为百姓茶余饭后谈资的提供者。如果说刚开始时观众还被这些新闻所吸引,那么,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面对过于低俗暴力的画面已经是麻木甚至是反感厌恶了。有业内人士称这类新闻为“新、奇、特、腥、星、性”的低端产品。
二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创新,电视民生新闻已逐渐成熟,走出了低俗、猎奇、暴力、唯收视率论的怪圈,新闻品质大幅提升,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对民生关切的视角得以提升。在对百姓日常生活的报道中,民生新闻不再是捡到篮里就是菜,而是有选择性地报道。往日天天可见的城市窨井盖被盗,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小猫小狗爬上树消防队员来帮忙等琐事俗事奇闻轶事渐渐淡出荧屏。民生新闻随着百姓关注点的转移而进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在报道百姓市井生活中追求其报道的深度,选择那些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民生问题和民生现象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摒弃了民生新闻凌乱而琐碎的缺陷,引领了社会舆论。如广东汕头电视台《今日视线》节目在面对该城市禁止养狗、法规一直得不到落实的问题,以狂犬病多发作的事例为切入口,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采访报道,引起了市人大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有效地推动了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落实。
其次,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演变。由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演变是新闻传播的必然趋势。其实,民生新闻本身就包含有某些公共新闻的元素,是较为低级阶段的公共新闻,而公共新闻中也涉及了许多的民生内容,是民生新闻发展的更高层次和阶段。在报道内容上,民生新闻已从单纯地报道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转向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层面。报道方式上,公共新闻强调的是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和介入,为百姓搭建公共平台以协调公众生活,提高百姓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缓和矛盾、化解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如当地政府对当地的公共事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城市改造、交通等问题,老百姓衣食住行的价格调整等问题,如今都会进行公众听证,而电视民生新闻对此类问题都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并开设互动话题,观众可通过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发表意见、提供建议。此外还会邀请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进演播室与观众进行交流,搭建了政府与百姓双向沟通的桥梁,百姓的呼声能够上传,政府的意图百姓能够知晓,促使问题更好更快地解决。
第三,在民生新闻中注入“大民生”理念。“大民生”理念促使电视民生新闻“以小见大”做文章,在报道百姓身边的小事中折射其社会意义,在社会大事件中找准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将目光更多地投注于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及发展趋势上。如国家针对百姓目前最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电视民生新闻紧紧抓住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既对国家大政方针进行政策解读,也对热点问题进行追踪报道。如从百姓看病难等问题入手,进而观照医疗改革的大政方针;从失学儿童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从农民工讨薪到城市化进程等等。对这些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的报道,也引起了国家政策层面的关注。由此,民生新闻的话题转向了“大民生”,品质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开启了民生新闻的新时代,即后民生新闻时代。
三
由时政新闻软着陆为社会新闻,再由社会新闻过渡为民生新闻,再由民生新闻转型为公共新闻,一路走来,我们的新闻节目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关注和喜爱。由此可见,新闻改革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内容上的提升。而后民生时代的“大民生”理念让民生新闻呈现出一片光明灿烂的前景。
着力培养观众的公民意识。在我国民主法制进程中,培养百姓的公民意识,媒体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相比于以往的百姓默默忍受各种不公平而言,现在的百姓自我保护意识已经觉醒,如遇到困难找媒体。但是百姓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带有功利色彩,多从小“我”出发,强调个人的利益居多。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在报道这类事件时,应着眼于公共利益、公众利益,将小“我”缩小,将大“我”放大,引导观众走出小“我”,将个人的利益放在公众的利益上来思考。
舆论监督节目应抓住根本点。在民生新闻中,百姓投诉的问题看上去都是小事,但关系着百姓的生计。百姓生活安定、心情舒畅,社会才能得到更好地和谐发展,但有的舆论监督节目在报道百姓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事、烦心事时往往抓不住根本点,只能浮于表面,点到为止。如某城市小区长达十几年用不上自来水,靠挖井取水,居民反映强烈,求助于媒体,企求问题能早日得到解决。但媒体在报道时,只涉及到一两个有关职能部门。其实,这个小区长达十几年用不上自来水,必定有深层原因,涉及的相关部门也会有多家,还有诸如相关的政策法规、资金落实等问题存在。因此,媒体在报道时需进行深度挖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促进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早日将问题解决。这样才能彰显媒体的公信力,彰显节目的影响力和舆论监督的真正目的和终极意义。
打公益牌,传播爱心。电视民生新闻应以节目为平台,在节目中将目光更多地关注那些弱势群体,为他们排忧解难,举办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和渠道,动员各方力量为他们筹措资金,免费为他们开办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班,向他们传播知识、传播技术、传播信息,不仅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更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可能的帮助和指导。这也许就是“大民生”的内核——力量凝聚,爱心传递。
孙中山先生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他把“民生”理解为人民的生活,将其视作关乎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命脉。而电视民生新闻打的就是百姓生活这张牌,因此,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把民生的内容做深做透,做大视野、做准方向,电视民生新闻之路就能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作者单位:《声屏世界》杂志社)
栏目责编:胡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