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品牌在欧美建研发中心

2009-09-11

环球时报 2009-09-11
关键词:波特兰耐克李宁

“国际化对任何一家中国公司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美国建立研发中心,他们走出了正确的一步。”当李宁公司在美国建立首个国际创新中心时,新加坡品牌咨询公司Venture Republic首席执行官马丁·洛尔这样评价道。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奔赴海外建立研发中心,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终于看到光亮。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也曾表示,这应该成为未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方向。

先有“能力”的国际化,才有“生意”的国际化

早在1998年,海尔就在美国洛杉矶创建了设计中心,如今在美国、意大利、韩国等地已拥有8个全球设计中心,是中国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比较早的样板。随后中国企业陆续跟进。像TCL在美国印第安纳、德国菲林根和新加坡,海信在荷兰埃因霍温,长安、江淮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意大利、日本,上汽在英国、韩国等,都相继建立起自己的海外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

马丁·洛尔在分析品牌战略时说,“韩国三星公司用了10年时间从默默无闻变成市场领导者,就在于他们在海外聘请了大批了解当地消费者爱好和流行趋势的设计师。”这一点也得到很多中国企业的认同。在进驻美国前,李宁公司研究了不少其他企业的国际化历程,发现无论是早期成功的日本企业还是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韩国企业,他们国际化的第一步都是能力的国际化。要知道,三星在美国的研发中心投入是非常大的,至今仍有很多企业甚至商学院把三星海外研发之路当作经典案例来学习。

在中国企业海外研发中心比较集中的德国,《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几家企业,他们普遍认为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有两大有利因素:一是能更接近、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网罗顶尖人才;二是能使产品设计更加本土化,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打开当地市场。对那些立志打造国际化品牌、抢滩欧美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后者无疑是终极目标。但是,在接近这个终极目标的过程中,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策略。

“单纯地想我要做美国的生意、做欧洲的生意,很大程度上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大的困难不是资金、法律抑或文化的问题,而是认知的问题。”李宁体育(美国)首席代表李嘉铭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国际化的第一步先是能力的国际化,然后生意的国际化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能力的国际化是当初李宁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的唯一战略意图。”

中国企业到海外人才蓄水池中寻找精英

战略意图确定了,如何选址也是一门学问。李宁公司选址选在美国波特兰,因为这里不仅是耐克、哥伦比亚等运动品牌巨头的发源地和总部所在,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同类品牌汇聚于此,阿迪达斯的北美总部也设立在这里。正如当地媒体说的那样,“李宁是想在波特兰这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中分得一杯羹。”

“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阿迪达斯北美前总裁罗伯·兰斯达夫在评价李宁在波特兰建立设计中心时说,“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品牌,他们最需要的是有才能的设计师。”事实上,在中国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的过程中,招聘当地有经验的研发人员向来是一大难题。三一重工在德国科隆附近的贝得堡和贝格海姆的工业园区投资1亿欧元,建了一个工厂和研发中心,该公司欧洲销售经理林文军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现在他们只有4名当地专家,而他们的目标是建立100到200人的研发队伍,人才远远不够。他认为,当地专家虽然在中国企业中可以获得比当地研发机构更高的收入,但是他们对中国企业的文化、管理不了解,对能否融入中国企业有所顾虑。但林文军同时表示,一个好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被中国企业的高速发展所震撼,兴趣越来越大。

现在,李宁已经从耐克、匡威、哥伦比亚挖来了不少有丰富经验的顶尖设计人才,其创意总监何艾伦(Alan Hardy) 曾是耐克的资深设计师、匡威的全球创意总监。另外一位资深设计师秦思亮(Michael Tremblay)在加入李宁之前,曾为The North Face打造了一条全新的鞋产品线。作为校友,秦思亮无意中在学校网站上发现了李嘉铭的联系方式,于是用邮件发送了一份简历,没想到很快得到了回复,两人一拍即合。在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李宁时,秦思亮对记者说,公司就像一颗大树,耐克这棵大树在全球都已根深蒂固,而李宁只是在中国根深蒂固,在全球还有很大的机会,“这其中不仅有李宁的机会,还有中国的机会”。

本土化是得到当地人认可的关键

中国企业的飞速成长一方面对人才起到了磁铁作用,另一方面却也使其在走出去时引来外国同行和媒体的“非常关注”。当年李宁静悄悄地进驻波特兰时,当地媒体曾发表一篇名为“咚,咚,耐克:中国到了你家门口”的文章,称“李宁这家中国最大的运动产品公司将红旗插到了耐克的后院”。在中国和耐克抗衡那么多年的一家公司,登陆美国的第一站就选在耐克老家,当地媒体很自然地把这视为李宁将战火烧到耐克门前。

但事实上,和许多中国企业布局海外时大张旗鼓不同,李宁进驻波特兰进行得相当低调。位于珍珠区的两层楼的办公室外,甚至看不到李宁标志性的logo。“两年来,我们没有接受过一家当地媒体采访。”这里的人告诉记者,“我们是带着学习的态度来的,不想造成一种‘中国企业来叫板的印象。”但是,姿态低调并不代表更容易被美国人接受。就像《环球时报》记者问及什么样的中国品牌更容易被美国消费者认可并接受时,波特兰市长山姆·亚当斯所说,美国消费者很在意中国品牌是否在美国扎根,本土化是得到美国人认可的关键因素。“什么时候李宁被当作波特兰品牌了,它在美国就成功了。”

李宁公司深谙其中道理,努力做一个扎根在美国的本地公司。虽然对媒体很低调,但在社区关系上做了不少文章,除了和当地学校的合作外,甚至资助了一个“李宁太极课”,每天25人的课程几乎天天爆满。李宁就是要用这种“剑走偏锋”的方法悄悄在当地扩大影响力。事实上,对于中国企业的到来,外国政府还是普遍表现出欢迎的姿态,像德国科隆市就为三一重工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波特兰市长也多次感谢李宁“为波特兰创造了更多的高收入工作”。在他看来,李宁进驻波特兰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这里作为全球运动装备产业中心的地位,同时也让这个正努力摆脱经济危机影响的城市萌发了吸引更多中国企业的念头。在我们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市长还是城市发展委员会官员,都在讲述波特兰作为创意产业中心、绿色经济范本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还在游说中国太阳能企业尚德公司将研发中心搬到这里,希望比亚迪像日本丰田、尼桑那样,将登陆美国的第一款混合动力车的首发地选在波特兰。

中国文化输出为中国品牌国际化提供了机会

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中国企业都认为,海外研发中心给他们带来很多改变。在海外研发中心的努力下,海尔产品多次获得素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和IF大奖;长安汽车近年来销量不俗的奔奔等车型也出自其位于意大利都灵的设计中心……但是相对于成绩,其中的困难也可想而知。“研发的先期投入非常大,更何况是在海外。”一家中国企业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大部分企业的海外研发中心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7年年底才建立起来的李宁波特兰设计中心,至今已投入了七位数到八位数美元的资金。

但时至今日,资金已不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最大困难,文化冲突才是最难翻越的障碍。三星在受益于海外研发中心的同时,也在其中吃了很大的苦头。带领三星由一家卖廉价品的二流公司走向超一流世界品牌的三星创新设计实验室创始人高登·布鲁斯曾经分析三星说,高薪聘请来的外国设计顾问不愿意花时间和金钱去了解韩国文化,了解韩国真正的问题症结和机遇,而只是生搬硬套只适合他们本土的那一套。这种设计让三星出现典型的“设计精神分裂症”,消费者很不买账。眼下的中国公司正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正如李宁公司已经意识到的那样,美国设计中心给他们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一两款鞋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流程,需要固有的组织去与之相匹配。这个过程反映的就是文化上的冲突,这些冲突本质上都是非常积极的,但过程会是非常痛苦的。

另一方面,中国品牌如何摆脱“廉价”烙印也是困扰中国企业的难题之一。波特兰市长告诉记者,中国品牌“高质量”的名声并不难获得,关键需要美国消费者认可“中国设计”。“中国企业能控制的往往只是成本和供应链,而摸不透最终消费者需要什么,控制不了附加值这部分,这样自然而然就走到产业链的下端。所以未来的挑战之一,就是作为一个中国品牌,怎么和美国消费者产生共鸣。”李嘉铭对记者说,除了苦练内功提高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量和设计外,还要依托文化的影响力。日本产品为什么在美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因为日本的文化在输出,美国人认可日本的文化,认为它代表了东方先进又不失传统的东西。中国文化也会有那一天,那个时候就是中国品牌的机会。“现在看来,中国文化影响力是在不断上升,甚至是飞速上升的,从这点讲,我们非常有信心,作为一个中国品牌,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东西,有实力和国际品牌去抗争。”▲

在李宁位于波特兰的国际创新中心,美国设计师和中国设计师一同工作。 储璨璨摄

本报赴美国特派记者 刘云鹤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向日韩企业学国际化经验 投巨资研究海外消费需求

猜你喜欢

波特兰耐克李宁
美国波特兰反种族主义抗议持续
李宁:“我还在路上”
创始人回归后李宁加速复苏
创始人回归后李宁加速复苏
跌宕起伏“李宁”
赶不走的“小耐克”
耐克一哥地位遭遇空前挑战
柯克·科里本:从个体肖像到城市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