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科里本:从个体肖像到城市认知
2016-02-27张婷
张婷
美国摄影师柯克·科里本(Kirk Crippens)于2009年拍摄完成作品《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并获得很大成功。在《大衰退》中,他刻意排除掉所有人物,只留下景与物,营造出荒寂、衰败、颓废的场景空间,映射了始自2007年的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与社会带来的影响。然而,科里本在2013年拍摄的系列作品《波特兰肖像》(Portraitlandia)中,却突破以往的拍摄手法,将镜头聚焦于人物──波特兰市的居民。
波特兰毗邻北太平洋,位于美国的西北角,是俄勒冈州最大的城市。20世纪初,波特兰是有组织犯罪与诈骗活动的重灾区,一度被认为是全球最危险的港口城市之一。而到了1960年代,波特兰一改往日恶名,以其自由的政治风气成为美国青年亚文化运动的大本营。这种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一直延续至今。
从科里本拍摄的《波特兰肖像》中,我们便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兼容并包的自由之风。在这些多样而古怪的肖像照片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波特兰前市长、演员、富豪、社团领袖等当地名人,也能看到修女、邮差、脱衣舞女、朋克青年、穿孔爱好者等普通居民。科里本选取特定的环境背景拍摄这些身份、处境与性格各不相同的人物,展现波特兰市民参差百态的生活方式,使波特兰这座现代都市呈现出更加丰富而多元的面貌。
一位德克萨斯摄影师眼中的波特兰人
科里本并非波特兰人,他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祖父是一位退役军人摄影师。得自祖父摄影经历的启发,他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科里本在大学期间便担任大学报纸《每日德克萨斯人》(Daily Texans)的摄影师和图片编辑,1996开始职业摄影生涯。2012年,科里本被波特兰市新空间摄影中心(Newspace Center for Photography)的艺术驻留项目选中,成为他拍摄波特兰市民的契机。在为期一个月的驻留项目开始前,科里本用了近一年时间构思并筹备拍摄这组波特兰人肖像。
起初,科里本反复琢磨自己应该如何与这座陌生的城市发生联系。而当他从新闻上看到约翰·布伦南(John Brennan)在波特兰机场安检处把自己脱得一丝不挂,以此抗议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时,一个想法浮出脑海─用大画幅相机拍摄这座城市里有趣的人们。他逐渐列出一个有可能被拍摄的人物名单:巫毒甜甜圈(Voodoo Doughnut,巫毒甜甜圈是波特兰一家甜甜圈店,是美国美食节目中露脸次数最多的甜甜圈店之一,2015年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开设分店)的创始人特雷斯·珊农(Tres Shannon)、波特兰前市长山姆·亚当斯(Sam Adams)、古怪的百万富翁约翰·迈克菲(John McAfee),等等。
“我认为这组人物应该多种多样,且具有代表性,所以我同时找到一些不为人知、却能代表这个城市某种气质的人物进行拍摄,比如邮递员、机械师和修女。”最后,科里本拍下波特兰市45位市民的肖像,而这45张照片共同构成他对这座城市及其居民的印象与认知。
与一部热播电视剧之间的奇巧关联
有意思的是,《波特兰肖像》系列作品的标题与当地一部热播电视剧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波特兰迪亚》(Portlandia)是一部拍摄于波特兰,并以波特兰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热播电视喜剧,2011年第一季开播并延续至今。虽然这是一部描绘波特兰市民生活的漫画小品剧集,有时却更像一部真人秀,当地的居民偶尔也会客串片中,和演员们一起对波特兰的环保文化与嬉皮士文化进行一番“挖苦嘲笑”。
新空间摄影中心的驻留项目即将结束时,科里本首次将这组照片展
示给当地人,他向现场观众提出一个问题:“对于在波特兰拍摄的肖像照,
什么样的标题会是最糟糕的?”随后他自问自答道“Portraitlandia”,意思是波特兰人的肖像。科里本将肖像(portrait)与波特兰迪亚(portlandia)这两个词拼合起来,组成了新的词汇。出乎意料的是,照片放映结束后,观众们对他说这个标题非常合适。尽管摄影师本人十分抵触(他知道艺术圈对通俗文化报嗤之以鼻的态度),但观众们仍再三坚持让他以“Portraitlandia”命名,他们认为科里本的照片就是如此。更令科里本意想不到的是,在他拍摄的人物中,有三位在随后几天相继登上了电视剧《波特兰迪亚》的荧屏。先是裸体抗议者约翰·布伦南,再是前市长山姆·亚当斯,然后是穿着狮子服装的酒保杰迪戴亚·阿克(Jedediah Aaker)。科里本原本以为《波特兰迪亚》不过是一部喧闹的喜剧,没想到这部剧集却是在以幽默的方式向波特兰这座城市表达爱意。一个月的时间里,他用拍摄肖像的方式尝试与这座城市建立联系,而此时,盯着电视屏幕的科里本开始觉得以“Portraitlandia”作为这组肖像作品的标题真是再合适不过。
在拍摄中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在波特兰驻留项目启动之前的十个月,科里本就开始联系他在当地的朋友,请他们帮忙搜寻这些有代表性波特兰人的联系方式,尝试点对点的人际沟通而不是征集被摄对象。随后他通过电子邮件,把此次驻留项目和自己的拍摄计划告知被选中的拍摄对象,偶尔也会通过电话与他们交流。最终,科里本名单里的大多数人都表示愿意参与他的拍摄项目。
拍摄中,科里本带着租来的4×5大画幅座机走近城市中形形色色的居民与社群,他发现这里的人们都十分喜欢在波特兰生活,而且个个都活得自我而自在,这一点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拍摄酒保杰迪戴亚·阿克时,科里本来到阿克工作的酒吧,并找到几个可供拍摄的地点,可是没想到阿克却提出到酒吧的屋顶进行拍摄,并要求摄影师把他拍成一只蜷在常青藤中的小猫咪(图01)。
科里本说:“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与这座独特城市及其居民之间的关系。虽然我并不居住在此,但我感到自己已经成为这里的一部分。”科里本要求每个被摄人物要为拍摄留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用座机拍摄毕竟不同于快照,被摄人物在这两小时里会逐渐放下戒备,面对摄影师时变得不再紧张,以放松的状态直视镜头。因此,整个项目执行中最困难的部分便是紧张的拍摄周期。要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对40多人的拍摄,显然非常具有挑战性。
在整组照片中,科里本更偏爱那张女邮递员的肖像,照片中的女孩刚刚开始从事这份工作,还没有正式的制服,她穿着自己的衣服,眼神中透露出的迷茫与无措让这张肖像照片显得十分独特,且很有吸引力。
《波特兰肖像》中的人物也许看起来有些古怪,但他们都过着独特而精彩的生活。通过科里本的照片,我们不仅能看到波特兰市民多元的生活方式,体会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也由此感受到波特兰这座城市的慷慨与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