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成本、效益与教师决策

2009-09-10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李 媛 李 翠 刘 钊 王 曦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直接执行者,是保证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关键。本文希望能够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的决策进行分析,试图提出有效的激励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的措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成本效益分析;教育信息化;教师行为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问题持续升温,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调查表明,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很少使用或根本不用信息技术手段,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对教育改革的误解。在此种情况下,有必要分析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的决策中考虑了哪些因素。经济学的一种基本分析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其以利益最大化理念为核心,符合人们决策的一般思维过程。同时,国外对成本效益研究一般停留在远程教育、软件系统、宏观的教育投入研究;国内对宏观上的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比较多,但从教师这个微观角度研究其决策过程较少。

成本效益分析法理论

1940年,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德和约翰·希克斯对前人的理论加以提炼,形成“成本一效益”分析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原理是:针对这项支出目标,提出若干实现该目标的方案,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计算出每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通过比较方法,并依据一定的原则,选择出最优的决策方案(直口图1)。

图中所示是效益函数y=f(x)。当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时追加投入2Xx,即边际成本,教师便可获得新增效益Ay,即边际效益。若△x

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所需成本

教师采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成本更多的是无形成本,大体上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机会成本

主要指教师因采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而投入的时间、精力,而放弃了其他教学实践形式所带来的损失。

2精神成本

A参加培训,学习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限于自身信息化能力水平,不得不在平时或假期参加培训或自己学习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在本身教学压力较大、空闲时间较少的情况下,教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B教学资源的选择、二次开发。目前教育市场上的教学资源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容量很大,实用性较差;平台各自为政,难以共享。另外,即便找到了较为合适的教学资源,为了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中使用,教师还不得不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无论在技术还是精力上,都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c制作课件。如果未在网络上搜索到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师就得自己动手制作,常常令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教师感到束手无策。

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带来的效益

1教育模式的改变

教育信息化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使教育更加人性化。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使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媒介,使教学信息呈现得更加多样化,丰富了课堂内容,优化了教学。

2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信息时代,教学不仅仅停留在以教师教学为主的方式,而是重新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合作的“双主体”关系。此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在教师提供的各种资源、环境的帮助下,积极学习,积累知识。

3教师角色的改变

教育技术打破了教育的封闭状态教育资源充分敞开。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渠道进行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创立学习情景,将学习任务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解决问题;适当提供学习资源,避免由于学生因为信息素养较低而浪费大量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各种手段应努力地创造一种积极的氛围,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欲望。

促进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的对策

1环境建设:这里主要指硬件设施、软件资源的配套

拓宽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不仅仅依赖于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拨款,还应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捐助的积极性,多方扩大资金来源,加大对硬件的投入,保证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环境。

2激励:激励机制是多种动机诱因在设置和操作过程中与相关系统或因素建立的特定的联系

(1)内部激励:理念的更新。首先是对校长的培训。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直接领导,其理念和水平直接影响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方面面。其次是一般学科教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所培养的应试型人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通过信息化教学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外部激励: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分为:生理、安全、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对教师采取激励措施的时候,既要注意物质需求的满足,同时也应注意教师自我效能的实现。

A工作激励:通过评比优秀课件、精品课程,评选优秀现代型教师等方式,将信息技术能力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等活动,分配恰当的工作来激发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的热情,让教师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其优势,进而自觉地开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改进教学设计、实施、评价。

B成果激励: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认为:教师对自尊、自我实现的需求都是十分强烈的、提高教师这两方面需要的满足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价值、工作结果、自信心、责任感、事业发展的可能性(即事业心)等,都将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对表现优异的教师不仅可以考虑颁发奖金、奖品等物质奖励,更应该注意精神层次的奖励,譬如教师大会上的口头表扬、张榜公示、让其承担更重要的任务等,共同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事业心和成就感。

c培训教育激励:校本培训——信息技术教师对本校的教师进行培训,这样可以节省一定的资金和时间。以任务驱动式把自己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动力提升学科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假期定期培训——由上级组织利用假期时间以班级的形式进行集中培训,可以请专家、优秀教师通过讲座,创设一定的情境等方式,使学科教师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内涵和新的教育观念,从而提高了学科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过程,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而教师是整个进程中最前线的实践者,其作用举足轻重。在教师采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决策过程中,采取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措施,让其不断地提高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育角色,是非常必要的。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信息化教育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