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探析
2009-09-10吴江六
吴江六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把它确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普及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肩负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历史重任。
当前国际社会复杂多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发挥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关键在于思政课的教师,因为他们是这一历史重任的实际担负者和具体操作者。然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变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探讨。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与表现
(一)职业倦怠的界定:“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在1974年首先提出的,并把它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作为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马斯拉池则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思政课教师处于长期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和妥善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产生的一种疲惫不堪的消极反应。这种不良反应,将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和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
(二)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根据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其表现主要有三种:
1、情绪衰竭。思政课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疲惫的状态,容易丧失工作热情,失去创新与活力,减少工作投入与参与,缺乏教学充分准备和精心组织,极大地降低了思政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2、人格的解体。思政课教师面对过大的压力,易焦虑、恐慌、性急易怒;拒绝社会交往,不愿意与学生进行交流,消极地对待学生和同事,使正常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和敏感,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不仅危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阻碍了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个人成就感较低。现阶段,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其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普遍较低,从而造成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的社会作用与地位的价值肯定相对偏低,并有自我贬损的趋势,习惯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不足,知识欠缺,产生了过度的自卑感和强烈的离职倾向,这都是个人成就感较低所导致的。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近年来出现的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表现主要有三:
1、有损教师个体身心健康。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往往会比较疲劳、不安、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与热情,害怕交往,人际关系紧张,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就会产生衰竭、无助感,严重损害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
2、不利学生健康成长。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冷漠、麻木,备课不充分,课堂沉闷,内容陈旧,教法传统单一,势必会影响到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号召力,不但不能使思政课为大学生所真心喜爱,更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达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美国学者德沃肯(Dworkin,1987年)慨叹: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3、不利社会健康发展。在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和西方“和平演变”的环境中,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使他们不能很好地担负起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站稳立场,明辨是非,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蒙上了阴影。同时,职业倦怠使思政课教师队伍里的人力资源遭到损失,制造更多的社会问题,如:增加了心理咨询、精神科医疗的费用支出。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社会、组织、学生及教师个体等因素与职业倦怠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1、过高的社会期望。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各界和家长对我国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都希望学生成绩好、品德高、能力强,一旦学生表现不佳,尤其是大学生思想产生偏差、出现不良行为时,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因为社会习惯地把所有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责任都记在了思政课教师的账里。同时,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思政课老师的期望也日益分歧,在这种不恰当的过高的社会期望下,思政课教师的压力感与紧张感与日俱增。
2、组织支持不足。首先,高校领导不重视,缺乏民主管理与激励机制;缺乏对思政课教师的理解、关爱与支持。其次,与其他经济、金融、管理等专业相比,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待遇、设备与经费的投入、进行深造与培训的投资明显偏低与不足。第三,领导、其他专业课的老师以及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评价,普遍较低甚至产生排斥和歧视。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思政课教师没有形成对思政课强烈的职业归属感与自豪感,反而逐渐出现了职业倦怠的不良现象。
3、学生的复杂性增强。今天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差异性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独立性越来越强的特殊的大学生群体,而且思政课作为公共课,每班上课人数多,师生比过高,在1:20以上,甚至更高,大大增加了思政课教师劳动的复杂度、繁重度和紧张度;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速度极大提高,使思政课教师在掌握信息方面的优势削弱了;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往往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帮助,选择了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英语、计算机等资格考证上,忽视思想道德的提升与修养。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日益严重,教师必须得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这些问题。弗瑞德曼与法伯在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资料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思政课教师产生倦怠心理。此外,学生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过多的测试与纸上工作,在大大增加教师工作负荷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倦怠感。
4、思政课教师的个体因素。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既看不清思政课的历史使命,也看不到自己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理论功底不扎实,知识结构不
完善,缺乏工作热情;教学工作量大,科研压力大,职业稳定性下降,与学生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师生情感淡薄,因此思政课教师没有形成对思政课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自我评价低等不良反应,造成了思政课教师心理紧张、压抑,失去进取的驱动力,长期以往就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甚至转行的心理与行为。
5、家庭的压力。“两课”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其学科地位相对较低,国家和高校对“两课”的重视与投入相对不足,从而造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与社会对他们的看法不成比例、高期望并未使得他们获得相应的高社会地位的困境。这种尴尬情境,在注重物质追求的社会里,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来自家庭方面抱怨、不满的强大压力。另外,思政课教师往往工作时间长、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致使其体力与精力消耗很大,因此,很难尽到对家庭的责任和照顾,这势必会增加他们内心的愧疚与不安。这种莫名的压力,也是思政课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最主要的塑造者和承担者,因此,面对这一群体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决。
1、社会方面。首先,政府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住房条件,医疗、保险等待遇;在人员选聘配用、职称评定、激励制度、经费投入等政策方面应有所倾斜,并大力维护思政课教师的合法权益,为培养一支立场坚定、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奠定坚实的物质与制度的基础。其次,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应对思政课教师有一个合理的期望,理解他们,热爱、尊重他们,给他们一个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减少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压力,让他们心情舒畅,满怀激情地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表明,公共信任与理解,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选择与工作表现,有着深刻的影响。
2、学校方面。第一,高校领导在情感上要尊重、关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在物质上要给予必要合理的设备、经费等的支持;在制度上要实行民主管理、科学评估、合理激励、必要培训,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满足感和创造性、积极性。第二,其他专业课的老师,要尽快改变对思政课教师的偏见,正确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和不可替代的地位。理解、悦纳思政课教师,创造和谐的大学校园人际关系,共同为祖国培养优秀英才和合格接班人贡献各自的智慧和力量,以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3、思政课教师个人方面。笔者认为,教师个人应尽量做到以下方面: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对思政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崇高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要求,激发自己工作的热情,克服教学过程中的不快与挫折,不断开拓和创新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从而保持一种恒久的内在驱动力。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培养自己对思政课的浓厚兴趣,做到干这行、爱这行。我们常对学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都不感兴趣的话,那么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更不用说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了。第三,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第四,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尤其是学生,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达到共鸣;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做到劳逸结合;学会品味生活,放松自己,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快乐从教,让职业倦怠无影踪。
4、家庭方面。家是人们经历风雨后温暖的港湾,是人们心灵受伤后疗养的净土,是人们受挫后扬帆的起点。改变人的思想是难度最大、最复杂也是最难做的一件事,思政课的教师正是做这件事的。因此,来自家庭真诚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尤其是来自父母、妻子(丈夫)的安慰,会使从事思政课的教师们轻松愉快地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永无职业倦怠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教师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最终必能彻底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的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