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若干思考
2009-09-10石红霞
石红霞
一、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导向
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即高校校园文化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增强青少年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关系,涉及了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和目标要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要求是一致的。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导向。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平台
大学生荣辱观的形成和确立,不仅需要课堂的理论教育和实践引导,而且也需要各种对大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是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平台。利用校园文化平台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层面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涵盖了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层面的文化主要是指构建校园的物质基础,如建筑、雕塑、图书资料、科研设备、传播媒体、文化、卫生、体育和科技实践活动的基础设施以及校园的绿化、美化等基础文明建设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硬环境,直观地反映学校的容貌,传播校园第一感觉的文化表象。校园文化中的精神层面的文化主要是指师生员工的价值观、集体舆论、文化传统、学术风范、精神信念等,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面,是校园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动力,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是目前高新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加强的环节。但是我们更要重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在校园精神文化中积极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建设优良教风、校风和学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担纲意识”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二)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关系
“道德者,行也”。树立“八荣八耻”,要强调“知”,更要重视“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最根本目的是要使每一个青年大学生自觉地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自觉地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身行为的基本准则,发展道德人格,尊敬自身美德,使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相协调,与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一致,在维护和尊重公共利益中实现自身价值。观念成习惯、规范变行动的过程,是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就要求青年学生要对照“八荣八耻”的是非标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三)专业技能与道德素质的关系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有创新精神、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的大学生既要有知识、有能力,又要有理想、有道德。“八荣八耻”,既有对“德”的要求,也有对“才”的要求。大学生要诚实守信,要做有创造力、创新精神的公民,在重视才能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要更加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分清是与非、善与恶的能力,引导他们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方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四)短期成果与长期绩效的关系
“八荣八耻”提出了中国现阶段倡导的道德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在实践中我们要借荣辱观的宣传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和实践“八荣八耻”的热潮,把弘扬“八荣”、抵制“八耻”,作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观念意识,养成以“八荣”为行为准则的习惯。在当前尤其是要重视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强化它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价值,使之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一个核心范畴和价值导向,通过构筑校园文化的平台,倡导荣辱理论,让青少年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并在日常行为中养成自觉践行的习惯。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荣辱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一定要避免“跟风式”的宣传教育,只重短期成果而忽视长期绩效。为此我们须以荣辱观为基础,建立一套科学的校园文化评价机制以保证荣辱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渗透性,用制度文化的形式规范和巩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效果,将学生导向“八荣八耻”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