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在江苏卷中竟有12题之多
2009-09-10李大荃
李大荃
“理解重要句子含义”,是考纲和各地《考试说明》中的重要内容。不但是重点、难点,而且在同一份试卷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复习中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什么叫“重要的句子”,大约可以这样概述: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能够概括段意的句子,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等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表达形象生动独出心裁的句子。
怎样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义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什么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或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或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使之具体化等。正确分析和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
在2009年高考江苏语文卷的26道试题中,竟有12题与“理解重要句子含义”有关,现列举略述如下:
【第3题】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4分)
【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解析】此题的考点属于扩展语句,所以我们把它归于“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里。解答些题!要理解“洼地效应”在文章中的比喻义和深层含义。首先,要把与它有关的信息筛选出来,就是:利用比较优势,创造理想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使之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聚、流动,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其次,因为题目要求不超过30字,所以还要概括为如上答案。再次,这个答案的表达实际上又是采用下定义形式表现的。
【第6题】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3分)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D.③④⑥
【答案】A
【解析】①②④句直接表现了沈通明“有情”“有义”,因为是文言文,直接考查句子本身的含义。
【第9题】阅读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解析】“句不离篇”是理解句意的原则,也是准确理解句意的切入点。此题考查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的作用,同时考查了句子中对比、借代修辞手法的理解运用。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了词的首尾两句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等方面有渲染映衬作用,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作用。
【第11、12、14题】这三题是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张笑天《上善若水》)(23分)
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根据三个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它在全文中的重要地位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解析】理解此句,首先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这篇散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写作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还要抓住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还必须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因为社会背景与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这样此题多方面考查了考生理解重要句子读懂文章内容的能力。
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解析】“上善若水”是文章的题目,片言居要!如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等等。深一层的考查了考生多种阅读能力。
【第17题】现代文阅读选做题。甲、论述类文本。阅读詹克明《说“异”》,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6分)
【答案】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着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
【解析】这是文章结尾的一句结论,是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概括。只有了解它的地位,把它和文章中心、作者意图联系在一起,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深层含义,体味它的功能作用。
【第17题】乙、实用类文本阅读。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答案】
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解析】“冰炭同炉”是评价黄永厚的关键词,要综合考查它几次出现的句子,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它的丰富含义。这具体环境就是句子所在的语段,与此句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抓住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态度,挖掘隐含信息。这样去体味、推敲句子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阐释。
【第24、25、26题】材料分析鉴赏题,阅读郁达夫的《怀鲁迅》回答问题。
【第24题】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3分)
【答案】“破裂似的心肺”:对鲁迅去世的悲痛。“紧捏的拳头”: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对鲁迅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悲愤;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
【解析】此题考查了考生细致缜密的思维。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就要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理解整句含义。
【第25题】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答案】鲁迅逝世后,千万青年对他的爱戴和崇仰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他的伟大,这表明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但鲁迅之死与黑暗势力的迫害有关,鲁迅逝世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表明当时中国还处在黑暗、蒙昧之中。
【解析】这是一个长句:“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要考它隐含的言外之意。首先它包含两个因果推理的句子,他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再者,抓住每个单句主干的同时,注意那些修饰、限制的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句子的内涵;第三,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观点来理解句子在具体环境中出现的灵活运用的临时寓意。
【第26题】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
【解析】要结合散文内容,一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探究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句子在文章中是表达完整意思的最小语言单位。要读懂文章就必须从理解句子入手。理解句子含义,除了多读书别无他法。至于做考题,特别要注意的是,要先读懂原文,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世。在考场上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好办法。
2009年江苏语文卷命制了12道“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试题,涵盖了句子大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命题者的高屋建瓴可略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