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校水痘疫情调查
2009-09-10沈晓文杨俊莹马莲娜
沈晓文 杨俊莹 马莲娜
2007年9月下旬至2008年1月上旬,辖区内某小学发生水痘爆发疫情。主要症状及体征为低热、纳差、躯干及四肢出现红斑及水泡,全校共发病55例,总罹患率为2.58%。此次疫情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流行过程复杂。为了提高学校工作人员对类似事件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现就此次疫情处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お
1 一般情况
该小学位于市中心,有46个班级,在校学生2 135人,绝大多数为本地籍学生,学校卫生状况较好,每个班级配有饮水机,学生中午统一在学校食堂用餐。お
2 流行过程
本学期开学以来,该校与市中心的另一小学(L小学)开展了校际兴趣班活动,发病学生所在的教学大楼借予L小学学生作为兴趣班活动场所,每周六开课活动,而L小学于2007年9月3日和9月20日分别出现水痘首例病例和二代病例,且2人都参加了校际兴趣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了解到校际兴趣班的情况后,要求校方立即停止,直至最后一例病例痊愈后21日内没有新病例发生方可恢复,以防止疫情在校内和校际的进一步扩大。但直至11月18日,在新病例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周末的兴趣班活动才完全停止。お
3 发病时间
首发病例,女,9岁,三(1)班学生。2007年9月30日出现发热,当晚至次日背部、腹部、胸部、下肢、上臂、面部及头顶出现皮疹,经儿童医院临床确诊为水痘。患者无水痘疫苗接种史,10月15日结痂脱落后复课。10月16日该班出现8例病例,校医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本中心要求校方在落实消毒、隔离相关措施的同时,进行因病缺课网络直报。
续发病例,女,11岁,五(4)班学生,于 2007年10月30日在躯干部、面部出现皮疹及水泡,经儿童医院诊断为水痘。患者无疫苗接种史,11月12日复课时尚未痊愈,期间新任班主任未主动报告校医,在该班陆续出现6例病例后才告知校医。
2007年9月30日发现首例病例至2008年1月4日最后1例病例,历时96 d,累计病例55例(表1)。发病学生中有水痘疫苗免疫接种史占40%,接种史不详和无接种史占60%。从时间分布上看,本次水痘疫情常见潜伏期为间隔期,总共出现了7代病例。お
4 人群分布
患病学生分布于9个班级,主要集中在该校三(1)班和五(4)班,罹患率分别为25%和27.08%,见表2。发病年龄9~12岁,男女生性别比为1∶1.2。お
5 讨论
本次水痘爆发历时3个月,时间长,发病人数较多,流行过程复杂。在疫情发生期间,班主任和保健老师,保健老师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之间信息不能及时按规定交流及反馈,在出现多例病人时才引起重视,造成班主任-保健老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沟通不及时,延误处置时间。班主任再培训已成为学校传染病防治重心下放、关口前移的关键环节。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强化防病理念,将责任落实到人。我区从2006年起作为省因病缺课监测项目区,然而此次疫情发生期间,班主任未及时报告,保健老师未及时巡查,学校因病缺课监测系统报告利用效率不高。因此,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学校因病缺课监测系统作为学校建立和完善学生疾病症状监测体系和疾病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因病缺课症状和学生疾病发生、发展情况,对于有效控制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校际兴趣班在疫情发生期间的持续开展进一步增加了疫情扩大的危险。疫情发生期间,校方未及时停止校际兴趣班活动,且该校2个班级罹患率在超过全班总人数20%时也未及时停课,可见校方“重教轻防”的观念根深蒂固,控制学校传染病蔓延的停课制度难以落实,也无相应处罚措施。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有关学校传染病发生过程中较为实际的停课制度和规定,建立校际传染病信息通报制度,加强学校间传染病疫情信息交流,有目的地进行传染病防治。水痘等非法定传染病疫情有增多趋势,水痘疫苗为非免疫规划疫苗,整体接种率低。本次疫情中发病年级学生的水痘疫苗接种率仅为39.34%,并且绝大部分学生在2002年及以前接种国产水痘疫苗。国产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期较短,部分学生水痘疫苗的有效保护已经减弱,亦是造成本次流行持续时间长的原因之一。建议有关部门将水痘疫苗的接种纳入免疫规划,对有条件的儿童或重点人群进行复种。
为避免水痘等学校常见传染病的流行,减少对师生的健康和教学质量影响,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应社会多部门共同协作,法、教、防、治4个环节相互配合,各尽其责。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对学校卫生工作相关人员的培训,贯彻防病理念,掌握防病知识,应在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占有主导地位。
(收稿日期:2009-04-02)